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PP不能成为侵犯个人隐私的“重灾区”

2019年01月04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吴晟认为,生活中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很难实现。我们能做的,是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和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尽可能的平衡,使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以促进人的成长并造福社会。

  十全十美只是一个梦。用GPS、连Wi-Fi、注册各种APP,人们享受着大数据时代的便利生活。但同时,骚扰电话、诈骗短信、精准到恐怖的推送,让你承担着隐私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召开了手机APP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情况专家评议会。会上通报,多款APP疑似存在过度收集用户敏感信息以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新闻APP要“看”用户短信,听歌APP要“开”用户相机,看书APP要“查”用户通讯录,这些个人信息明明与所提供的服务没什么关系,APP为何强行收集?答案很简单,没人知道哪些数据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所以,拥有足够多的数据才是重点。搜集的数据越多,营销价值就越大。

  其实,用户基本没有选择,考虑到APP与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绝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忍气吐声。一些商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出用户是谁、用户现在要做什么、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去做,然后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去对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烈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赚取更多的利益。只要有心,他们还能从用户身上攫取更多,而且用户还发现不了。

  更让人背脊发凉的是,这样的操作模式还会逐渐绑架用户的心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情感状况、工作情况……详尽、海量的个人信息,被程序背后的商家一一记录,并基于此建立分析模型,总结出个人爱好、性格特点等深层信息。人类任何试图伪装和保护自己的举动,在无死角的数据监控下都显得徒劳。

  人跟机器的区别,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有独立的思想。试想,某一天用户想买某个品牌的东西,浏览APP时,这个品牌的商品就会及时被推荐过来。但是,这样的个体行为并非完全是随机产生的,在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搜索中已经蕴含了用户下一步行动的信息。再通过大量相似产品的推送,用户就会坚定买下特定产品的信念。细思恐极,买下产品的意识,是出于用户的本心还是被算法引导的呢?

  通过这样的网络“读心术”,用户不只变成了“透明人”,意识还被掌握数据的商家所引导。这正应了网络法律专家丹尼尔·沙勒夫在《隐私不保的年代》一书中的话:“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面对APP存在的种种问题,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应当看到,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饱受消费者诟病,已经给行业从业者敲响了警钟。让消费者不必再“用隐私换取便利”,既需要相关企业有良知和担当,通过严格管理,坚守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利用的“底线”和“红线”,也需要监管部门扎紧制度的篱笆,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手段、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确保APP不会成为侵犯个人隐私的“重灾区”。

  科技创新,是为了助力人的发展。有人曾指出,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是“尊重、友谊、爱、信任和个人自由的根本”,同时也是“在互联网和现实两个社会里维持文明与尊严的基本方式”。当然,生活中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很难实现。我们能做的,是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和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尽可能的平衡,使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以促进人的成长并造福社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吴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假冒"个税APP"频现 职能部门不能只是"提醒"

     混乱的霸王APP该请出校园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