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经济体制是为了经济发展服务的,而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激发全社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活力,才能真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19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对明年重点工作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一定的所有制和产权结构与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统一,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范畴。简言之,经济体制就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因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让擅长的人去做擅长的事,适合的资源去适合的地方,就是向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方向努力。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是为了让政府放手企业经营转而管控资本。企业应懂得如何去生产经营,而政府应懂得如何去管控国有资产风险。不少国有企业的产业转型道路都被固有的僵化思想所禁锢,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过度干涉,使得国有企业渐渐成为了“落后、古板、缺乏成长性”的代名词。实际上,国有企业所独具的资本和规模优势,让规模经济更容易在其领域内得以实现,产业升级改革也更具示范效应。但受到审批程序繁琐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因此,提升国企效率,就要坚定深化国企改革,让国企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
在强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应继续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拥有独特的优势。民营企业的晋升与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公平、公开,因而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足够地激发,所以民营企业更易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成绩,创新资金的投入效率也更高。而且,民营企业所在的领域,通常公平竞争程度较高,价格机制的效用能发挥到最大,在一些适合竞争的领域,例如软件制造等方面,民营企业将会发挥比国企更重要的作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然也包含对于资本市场的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目的就是要让资金真正流向资金需求迫切、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而不是在资本市场内空转。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实体企业,资金也只有流入实体企业才能产出。如果让资金在资本市场空转,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也提高了社会杠杆率,徒增风险。金融体系应当为实体经济服务,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快与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比起政府,市场更加擅长对资源的配置,因此,政府若要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就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市场失灵领域。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来干。这就需要政府主动转变身份,担当起市场“守夜人”的角色。另外,为了避免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不断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快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步伐,建立全面的市场架构,为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提供更好的环境。
总之,经济体制是为了经济发展服务的,而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激发全社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活力,才能真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加速推进改革 打造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改革开放中的制度优化让中国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