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暗箱操作" "史上最严"自主招生维护教育公平

2019年04月04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此次多所高校调整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是落实教育部要求的一项重要改变。提高自主招生门槛,从源头上切断教育招生弄虚作假的“灰色产业链”,是高校向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发起的挑战,更是高校为重申教育公平、维护学术权威而作出的郑重“宣誓”。

  据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近日陆续公布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与去年相比,招生政策明显趋严。多所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调整后,今年的自主招生堪称“史上最严”。其中关于论文、专利的要求发生较大变化,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均在招生简章中提到无需在申请时提交论文、专利信息。

  从多所高校已经公布的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来看,名额缩减、专业调整、门槛有所提高、优惠更趋严格、更重视体能测试等都将影响考生们的命运。我们注意到,在新的自主招生政策里,所谓“从严”是以取消论文、专利申请条件,以及取消某些文科专业招生来杜绝弄虚作假,而非在具体实施评价时“从严”。

  前一段时间,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而论文抄袭、论文代写等也屡禁不止,甚至演变成一门“生意”。这让高校学术声誉蒙羞,同时也令大众对高校的学术含金量提出了质疑。

  自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受关注,这与我们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关,因为其评价指标不再是“唯分数论”,而是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标准更适应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能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然而,一些人看中了自主招生中“专利申请”这一环节,试图从中牟利。他们渐渐打起了高中学生群体的主意,除了提供专利转让获得专利证书的服务之外,甚至还有机构声称可提供专利申请等“一条龙服务”,保证从申请到获得证书的全过程都有申请者本人的名字,以使其在高校自主招生审核中更加容易过关。“专利买卖”俨然已经成为“自主招生考试通行证”。另外,部分高校工作人员也在自主招生中徇私舞弊,给那些想动“歪脑筋”的人大开方便之门,助其通过“找关系”“权钱交易”等方式获取自主招生录取资格。试想,一些人在高考升学时都弄虚作假、暗箱操作,那么今后的毕业深造或学术研究中出现“代写论文”“学术不端”等恶劣问题,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保障教育公平,不仅要在分配录取名额、创新录取形式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录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因此,此次多所高校调整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是落实教育部要求的一项重要改变。提高自主招生门槛,从源头上切断教育招生弄虚作假的“灰色产业链”,是高校向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发起的挑战,更是高校为重申教育公平、维护学术权威而作出的郑重“宣誓”。

  其实,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可以借鉴港澳地区高校在内地招生和国外大学在我国招生的方式,允许学生用高考成绩申请各类高校,同时综合面试成绩、学生特长表现等独立评价,再择优录取。这样一来,既能令各高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也能让学生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当然,希望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主招生的机会,尤其是借助此次自主招生的政策调整机遇,进一步重视办学质量与声誉,把完善教学管理和严肃学术研究提升到办学治学的同等高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给自主招生降温点个赞

     高校自主招生:不患寡,患不公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