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 网友:让人才引擎释放澎湃动力

2019年03月31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下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3月27日新华网)   

  职务与职级并行打破晋升“藩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丽娅

  破除阻碍人才晋升的“藩篱”,解决非领导职务设置存在的属性界定不清晰、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是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调动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定》要求:“公务员晋升职级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德才表现、职责轻重、工作实绩和资历等因素综合考虑,不是达到最低任职年限就必须晋升,也不能简单按照任职年限论资排辈,体现正确的用人导向。”这是体制内的公平化裁量,也体现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此外,《规定》还打破了原有较为僵化的人才选拔模式,实行“能上能下”制,既为干事创业者打通了晋升职级的渠道,也以“四种情形”为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违法乱纪者竖起了禁行的“标牌”,这是一次弹性的调整,是党和政府对体制内人员队伍的一次宏观调控,对优化干部结构,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制度增活力,以活力促效力,打破晋升“藩篱”,推进人才建设纵深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人才也会为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职务与职级并行激活“一池春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伍果

  长期以来,公务员特别是县级以下的普通公务员缺乏足够的晋升渠道和空间。相对基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并不尽如人意的待遇问题,令曾经被称作“香饽饽”的公务员成了“鸡肋”。更令人忧心的是,社会上对公务员这个群体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总认为公务员工作轻松、无所事事,或有“灰色收入”。毫无疑问,社会评价的降低或是群众的误解,会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令其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

  正向的激励是最好的关怀。实际上,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完善干部激励制度的规定,在各类待遇上不断向基层公务员倾斜,或试行聘用公务员制度。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公务员主观能动性,为国家吸纳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对于大多数科级以下公务员而言,普通激励制度显然还不够,晋升的“天花板”仍然存在。《规定》最大程度完善了公务员激励制度和晋升机制,对公务员分级分类管理作出了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规定,重申重视实干实绩实效的评价机制和用人导向。这意味着,只要肯实干有担当,就能获得晋升,就能获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

  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公务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此次《规定》的出台,如春风激活“一池春水”,必将激发广大公务员的干事热情,也将推动形成人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有激励必有干劲,有激情必有作为。

  职务与职级并行让实干者奋勇当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吉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现状是基层公务员感受最深的“痛点”,但是以往以职务定待遇的陈规旧例让基层公务员晋升无门、苦不堪言。此次《规定》从基层最需要、最关切的问题出发,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为基层公务员开辟了另一条上升通道,体现了党中央的基层视角,增强了基层公务员立足本职、安心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不可否认,当前参加公务员招考人员报考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主城区,偏远山区、基层岗位看不上,甚至出现个别职位零报考的情况。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就是要把职级与待遇挂钩,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福利待遇,突破了基层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瓶颈”,让基层单位、基层岗位有了更强的吸引力、竞争力,为建设一支扎根基层、建功基层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政策支持。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基层公务员的职务晋升之路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少数基层公务员一眼看到头,缺乏工作激情,甚至铤而走险,出现违规违纪问题。党中央着眼净化政治生态,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让老实人看到希望,让实干者奋勇当先,破除“官本位”思想,端正了基层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了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干事创业氛围,彰显了坚定不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决心和意志。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