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主改革60年 格桑花儿盛开得更加鲜艳

2019年03月29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60年来的日新月异充分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就没有西藏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西藏人民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建设美好家园,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建设成了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

  茫茫雪域,浩瀚昆仑。在草长莺飞、百花绽放的季节,西藏迎来了民主改革60周年。时光的镜头拉回到1959年3月28日,在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命令,宣布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这场史无前例的民主改革,推动着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巨大跨越,开启了雪域高原的60载沧桑巨变。

  农牧业生产能力高速提升,现代工业从无到有。60年前的民主改革,使翻身农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发展生产的激情、创造财富的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数据显示,西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已经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4.14亿元,工业增加值也已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51亿元。

  经济总量实现巨大飞跃,发展“蛋糕”越做越大。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从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到琳琅满目的农畜产品,西藏农牧业在改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60年来西藏经济总量也已实现了巨大飞跃。2018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7.6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了约191倍。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仅供少数上层贵族且断续发电的小水电站。和平解放后,西藏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建设开始起步,国家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修建了青藏、川藏公路及通往各地区的较低等级的公路。目前西藏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截至2018年底,区内主电网延伸到62个县(区),供电人口272万人,其他地区通过小水电、光伏局域网、户用光伏系统等方式初步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

  民生改善不断提速,幸福感越来越强。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分别增长10.2%和10.8%。全区乡乡通光缆、乡乡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5%,行政村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前35.5岁,提高到目前的68.2岁。从广大农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改革让西藏人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0年来的日新月异充分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就没有西藏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西藏人民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原儿女不懈奋斗,格桑花必将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迷人。(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西藏民主改革是历史必然

     铭记伟大变革 激扬奋进力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