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白招牌”被吐槽后要整改 花的冤枉钱谁买单

2019年03月26日 11: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网友发帖吐槽,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的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了黑底白字。有网友评论,新设计的招牌充满“清明节气氛”。24日,静安区总工会回应称,因区工人文化宫在外立面整治过程中,对店招店牌设计的颜色搭配考虑不够周全,已责成及时整改。

  不做调研的拍脑袋的决策

  类似做法显然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地方都被曝光出这种灾难性的城市美学“泥石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另一种形象工程,是形式主义的变异。为了提升所谓的市容市貌,就不顾实际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给整条街道的门店穿上统一服饰,这显然是不做调研的拍脑壳的决策。【详细

  统一的黑底白字,每家招牌之间都用醒目的白线区隔,加上不远处的景观花圃,一眼看去,的确是充满了“清明节气氛”,说是“墓地风格”也不为过。客观说,醒目的特点是做到了,但毫无审美可言,作为餐饮商家的招牌,更无亲和力,可以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了。事实上,如果只是其中一家如此,效果倒也不至于如此“震撼”,“统一”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有关方面只是承认了颜色搭配不妥,整改的方向是不是由“统一的丑”变成“统一的美”呢?【详细

  消灭了烟火人气得不偿失

  通过统一招牌样式来达到视觉上的整洁、美观,这么做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反而会弄巧成拙。招牌是街道“烟火人气”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它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片区域的商业繁荣的程度,承载了其人文底蕴。一些有名的街道,比如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等,都因其琳琅满目的门店,以及错落有致、五彩缤纷的招牌,烘托出了浓厚的商业文明。走在其间,不仅没有给人杂乱的感觉,反而会心生一种喜爱。现在粗暴统一,反而消灭了“烟火人气”,得不偿失。【详细

  店铺招牌,统一就不可能美。一者,每个店铺的经营范围、目标群体和消费档次都不尽相同,怎么可能通过统一大小、颜色、字体和字号的方式去满足不同诉求?更有甚者,因为店铺招牌的更改,使得商家不得不更改字体、LOGO等品牌形象,熟悉的消费者还以为是遭遇了山寨品牌,对店铺的经营直接带来了伤害。二来,店铺招牌天然追求个性化,唯有个性化才有辨识度,才能更好地吸引自己的目标客户。因此,千店一面直接剥夺了经营者自行选择品牌形象的权利,商家一定是充满委屈的。【详细

  不能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

  盲目追求统一、标准,看似是为了城市形象着想,其实是一种病态洁癖和畸形审美,不仅会抹杀街道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记忆,也是对经营者权利的粗暴侵犯。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些店铺招牌十分另类和突兀,个别还显得破败与残旧,但其中散发的烟火气息和历史沧桑感,依然体现出店铺的独特韵味。相反,当城市管理者直接参与投资者的决策,裁判员与运动员一肩挑,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对美的追求也必然是缘木求鱼。【详细

  为了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而改造店铺招牌的做法,本身改造无可厚非,只不过需要更科学、更接地气的做法。每条街、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商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改造时应当在充分尊重实际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设计,做到因店制宜、因街制宜。因此,作为城市管理者,在这过程中,只需划出底线,把住大的方向即可。而不宜也没有必要在细枝末节上用力过重,更不该直接统一招牌的颜色、字体、字号等无关紧要的内容,而要给经营户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招牌充分展示出店铺的个性和与城市相统一的美感。【详细

  微言大义:

  @喵喵咪汪汪o3o:哈哈哈哈,辣眼睛。

  @从来都:一直不懂牌匾统一整修意义何在,五花八门不好吗?

  @三石的微波:花的冤枉钱,谁买单?

  @儿科陈医生:看到这样的店,感觉是不是走错了地方,真有点吓人。

  @八六子雨:反正不是自己家的钱,随便折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得好,管天管地,你还管得着别人XX放屁?招牌是商业竞争的重要元素,承载着顾客对门店的定位和认知,也是商家传递理念的途径。简单统一后,无疑会降低顾客和社会对不同门店、品牌的辨识度,磨灭了商家多元化经营的特色。作为管理者,事前划清底线、事后做好监管即可,至于美不美、何为美,根本不必操心,那是经营者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脸面,自己负责。现在据说要整改了,顺便多问一句,之前花的冤枉钱,谁买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