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纵容信息贩子披着“大数据”的马甲违法犯罪

2019年03月29日 11: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号称掌握有2.2亿自然人简历的巧达科技公司,彻底“凉凉”了。近日整个公司被警方“一锅端”,一位巧达科技前员工告诉媒体:“陆续有HR等非核心员工回家,但核心高管依然失联中。”据悉,巧达科技出事可能与其未经授权获取和使用简历、贩卖简历信息等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关。

  如此“生意经”

  巧达的生意经是这样的:它宣称通过“2.2亿+”有简历的自然人、“10亿+”通讯录、“100亿+”用户识别ID组合和“1000亿+”用户综合数据,计算出了“8亿+”,也就是可能涉及57%中国人的多维度数据。假如某APP提供某用户手机号,巧达科技将其与自有的简历库进行匹配,便能反馈出该自然人包括年龄、性别、行业、职业、户籍、收入、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关系链等在内的信息。【详细

  在此之前,很多人估计没听过巧达科技的名字,但事实上它号称是中国最大的简历大数据公司,其数据存储量有多夸张呢?一份巧达科技提供给客户的商业计划书显示,旗下有超过170万招聘者用户,2.2亿自然人的简历,简历总数37亿份,另外还有10亿份通讯录。最恐怖的地方还在于,对大量简历和通讯录的持有,导致巧达科技能够依据已有数据,推导出用户的关系链,然后对那些它不掌握简历的用户也进行画像。【详细

  围猎“普通人”

  这样一来,各种APP、营销电话将对你进行精准“围猎”:年龄多大?哪个学校毕业的?有没有结婚?工资期望是多少?是在职还是待业?曾经在哪里工作过?是急于考注册会计师证书,还是急于考外语要出国留学?是人到中年需要一份保险,还是生活优渥的“金领”有资金需要投资……普通人在营销者面前,被扒得“一丝不挂”,宛如赤裸于狼群之中,遭受各种算法的精心算计。【详细

  用户在巧达科技平台上传简历,但这种授权是有明确限定范围的,这些简历信息只能用于和招聘企业进行岗位匹配。但从业务范围看,巧达科技还为客户提供教培、保险等其他服务。比如通过数据信息识别出有教育培训需求的群体,然后进行营销推广。这种数据使用已经明确超出了授权范围,隐私泄露还会带来大量的电话骚扰问题。【详细

  另类“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绝对不是贩卖原始数据,绝不是贩卖公民的个人信息,它只能进行汇总数据的销售。现实却是在数据市场上,精确到个人客户的数据才“值钱”,汇总的数据“不值钱”。这样的生意不是搞数据驱动,而是在贩卖个人信息。这种尴尬的局面,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大数据行业的进步:如果卖原始信息反而最赚钱,谁还会为数据技术进步埋单?【详细

  尽管大数据产业的规模化效应日益凸显,但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其野蛮生长的无序状态始终如影随形。特别是在数据的采集方面,不少企业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只知道“为我所需”,而忽视对关乎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公民隐私相关信息的保护,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以致给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致命的隐忧,凸显了依法规范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详细

  微言大义:

  @小a:必须厘清大数据使用与个人隐私界限,在打通信息孤岛和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涵在哪里,非法买卖用户数据一直是大数据行业内的潜规则,甚至有不少小公司完全靠收集和出卖用户数据为生。

  @此生喝茶:在法律中应当确认大数据属于无形之物,即承认其财产法律属性,从而更好推动创新创业和保护产权。

  @一沙一世界:在大数据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甚至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来去之间:大数据服务的边界在哪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这个网络触角早已遍及各处的时代,谈论“保留隐私”都已落伍。更何况,在很多时候正是用户主动提供了关于自己的各种信息。我们以为我们是互联网的掌握者和使用者,其实我们的生活早已经被它所掌握。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不能纵容信息贩子披着“大数据”的马甲搞违法犯罪的勾当,数据营销行业也不能在犯罪的边缘搞试探。不要以为法不责众,巧达科技“简历换钱”的生意就是前车之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