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快大数据立法 遏制隐私信息“裸奔”

2019年03月29日 06: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因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招聘数据公司巧达科技被查封,核心人员被警方带走。网民认为,互联网行业需再次明确合规授权的信息使用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亟待加快落地。

  大数据行业鱼龙混杂引起不少网民担心。网民“胡涵”指出,非法买卖用户数据一直是大数据行业内的潜规则,甚至有不少小公司完全靠收集和出卖用户数据为生。而大公司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去年11月,中消协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在接受调查的100个APP中,有91个“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网民“熊志”表示,对于那些互联网企业来说,数据历来是重要的核心资产,像巧达科技高达两亿的估值,就是建立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上。频繁发生的隐私风波说明,当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过于孱弱,以至于如此次曝光所显示的,光鲜的行业背后存在数据共享、交易的庞大灰产。

  “网民大数据的发展大潮不可逆,但是否意味着我们个人都要因此牺牲自己的隐私信息呢?答案是否定的。”网民“小智”认为,必须厘清大数据使用与个人隐私界限,在打通信息孤岛和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网民“张智全”认为,尽管大数据产业的规模化效应日益凸显,但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其野蛮生长的无序状态始终如影随形。特别是在数据的采集方面,不少企业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只知道“为我所需”,而忽视对关乎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公民隐私相关信息的保护,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以致给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致命的隐忧,凸显了依法规范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网民建议,在法律中应当确认大数据属于无形之物,即承认其财产法律属性,从而更好推动创新创业和保护产权。在此基础上,应尽快推出新政,完善行政监管。

  (记者 张小洁 整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