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猎”用户数据的公司就该“凉”

2019年03月29日 07:0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沈彬

  号称掌握有2.2亿自然人简历的巧达科技公司,彻底“凉凉”了。近日整个公司被警方“一锅端”,一位巧达科技前员工告诉媒体:“陆续有HR等非核心员工回家,但核心高管依然失联中。”据悉,巧达科技出事可能与其未经授权获取和使用简历、贩卖简历信息等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关。

  巧达的生意经是这样的:它宣称通过“2.2亿+”有简历的自然人、“10亿+”通讯录、“100亿+”用户识别ID组合和“1000亿+”用户综合数据,计算出了“8亿+”,也就是可能涉及57%中国人的多维度数据。假如某APP提供某用户手机号,巧达科技将其与自有的简历库进行匹配,便能反馈出该自然人包括年龄、性别、行业、职业、户籍、收入、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关系链等在内的信息。

  这样一来,各种APP、营销电话将对你进行精准“围猎”:年龄多大?哪个学校毕业的?有没有结婚?工资期望是多少?是在职还是待业?曾经在哪里工作过?是急于考注册会计师证书,还是急于考外语要出国留学?是人到中年需要一份保险,还是生活优渥的“金领”有资金需要投资……普通人在营销者面前,被扒得“一丝不挂”,宛如赤裸于狼群之中,遭受各种算法的精心算计。

  巧达科技手中多达上亿份的简历是从哪里来的?原来,巧达科技旗下直接、间接拥有“乔大招”“爱伙伴”“简历时光机”“人才蛙”等10多款互联网招聘相关产品,巧达科技为HR或猎头提供简历管理工具,并引导他们主动上传自己手中的简历以免费换取其他简历,由此获得了大量的简历数据。

  无论巧达科技把自己的生意包装得多么高大上,又是“大数据”,又是“认知引擎”,其实就是一手打着招聘、猎头的旗号获取海量公民的简历,另一手把这些精准的个人信息分门别类地贩卖给了做营销的第三方。这和司空见惯的某些医院、教育机构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它的产业链更长一些、形式上更加专业,并被隐藏在公司的马甲里。

  正像小品中的“别以为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即便某些科技公司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也不能改变其贩卖个人信息的违法本质。这种灰色生意做得越专业,社会危害性越大。巧达科技就是这样将数以亿计公民几乎是最精准的个人信息作为自己的摇钱树,截至2017年12月,该公司全年收入4.11亿元,净利润1.86亿元。

  这些年“大数据”站到了风口之上,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香饽饽,一些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也被堂而皇之地冠上了“大数据”“数据驱动营销”“用户画像”的高科技名头。数据行业的鱼龙混杂,个人隐私被用来非法牟利的比比皆是,巧达科技绝不是个案。

  正规的“大数据分析”,必须以保护用户隐私权为前提,在进行“用户画像”等数据使用之前,必须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水印(对局部信息的掩遮)、泛化(对数据进行更概括、更抽象的描述)、加密(应用密码技术对数据进行封装)、失真(采用添加噪声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扰动处置)、归并等等。

  “大数据技术”绝对不是贩卖原始数据,绝不是贩卖公民的个人信息,它只能进行汇总数据的销售。现实却是在数据市场上,精确到个人客户的数据才“值钱”,汇总的数据“不值钱”。这样的生意不是搞数据驱动,而是在贩卖个人信息。这种尴尬的局面,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大数据行业的进步:如果卖原始信息反而最赚钱,谁还会为数据技术进步埋单?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贩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应该定罪量刑。不能纵容信息贩子披着“大数据”的马甲搞违法犯罪的勾当。数据营销行业也不能在犯罪的边缘搞试探,不要以为法不责众,巧达科技“简历换钱”生意就是前车之鉴。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