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周成洋认为,纵然时光轮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脉。祭奠先祖、祭拜英烈,在满满的仪式感之外,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展开对话,激励我们传承英烈精神,弘扬浩然正气,凝聚起建设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以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为重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没有革命英烈前赴后继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清明时节,既是寄托对已故亲人哀思的节日,也是重温民族记忆,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的日子。纵然时光轮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脉。祭奠先祖、祭拜英烈,在满满的仪式感之外,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展开对话,激励我们传承英烈精神,弘扬浩然正气,凝聚起建设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清明,慎终追远,感悟生命的启迪,激扬前进的动力。过去的路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未来的路是怎样的,我们又怎么走过去。这些问题,既源于我们的发展,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要思考,要回答。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遵从传统习俗,向前人看、认真学,历史给了我们很多榜样人物的答案。他们以小我成就大我,以无我精神成就无上事业,用生命为我们铺设了一条解放之路、富强之路、复兴之路。
“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王尔琢英勇牺牲,年仅25岁。这是王尔琢生前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以及“以身许国”的志愿。
“赋亭:分别了三月内心里在想念你,但由于环境的限制,为了斗争为了党的利益,那只是来克服个人利益,争取歼灭敌人保卫祖国……余不多谈,希你保重身体,并多告知你们情况。”奔赴朝鲜战场前线后,吴书先后写了5封信给妻子何赋亭,这便是最后一封书信的内容。书信落款的1月19日(1951年),距离他牺牲仅22天。
清明像是一条纽带,联系着过去与未来。隔着历史的巨墙,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头传来的英雄力量,依旧能够体会那种家国天下的雄壮情怀。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奋斗的征程中,他们用奋斗抒写了自己的光彩一生。这就是我们的根,穿插在每一个时代里的饱含民族力量的根。
致敬高尚的生命,就是在叩问虔诚的初心。做好宣传教育活动,让英烈精神在我们心中孕育,激励我们扛起历史的重担,完成未竟的事业,不断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全国青联委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周成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在清明景和的节日传承风骨气节
让清明成为追思先人教育后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