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基层减负众望所归 网友:激发干部主动有为的责任担当

2019年03月20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

  基层减负是众望所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宋荣军

  《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一出,立刻引起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关注。这些年,形式主义在基层屡禁不止,已经成为阻碍政令畅通、严重困扰基层开展工作的突出问题。如督查检查太过频繁,片面强调“痕迹管理”等,这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又耗费了他们大量精力。长此下去,势必将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基层的苦、基层的累,只有基层干部最清楚。这绝不是嘴上的一声抱怨那么简单,也不是为自己的推诿扯皮寻理由、找借口。《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规定“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按此从严掌握”“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等,这些举措,直面问题,一针见血,操作性强。

  基层减负需精文减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常崇山

  在现实生活中,“文山会海”给基层干部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比如:有的基层单位要应对上级多个部门,且不说陪同领导检查,仅是汇报材料、考核报表就让人目不暇接,即使加班加点都干不够、写不完;有的地方为了体现政府部门重视,明确要求一把手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而且不得请假,导致一把手参会像是“赶场子”,影响到他们开展正常工作。

  基层干部和常人一样,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付形式主义花费的时间越多,真正投入实干的精力就越少。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不但会消解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也会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针砭时弊,对苦于形式主义已久的基层无疑是一剂“猛药”,让广大基层干部看到了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的希望。各地各部门以抓实“基层减负年”为契机,从根本上深挖自身作风积弊,坚决防止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才能标本兼治,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基层减负应注重实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陶玉

  上级领导要“俯下身子”,莫以痕迹“论英雄”。上面搞官僚主义,下面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基层负担就会不断产生出来。只有上级主要领导多一点以身作则,不搞官僚主义,考核工作注重工作的实际和效率,下级单位才能真正实现“解脱”。

  另外,要处理好基层治理的矛盾,让“最多跑一次”照进现实。在信息传递如此高效的今天,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严重。本质上,督查检查考核主要就是因为上级没能对基层信息充分掌握,而产生不信任。从另一方面讲,上级如果掌握不了基层信息,就很难做出有效的工作部署,很多治理目标也就无从谈起。解决上下级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运用好互联网技术,让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更为通畅,这自然会让基层减负。

  基层减负,还要为积极干事者撑起“保护伞”。基层情况复杂多变,难点痛点问题较多。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广大干部才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牢牢扭住为基层减负这个“牛鼻子”,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广大基层干部就能更好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