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入学与购房挂钩”触碰“无名之辈”焦虑的心弦

2018年12月07日 10: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日前发布公告,从2019年开始,对申请该校学位的房产进行户型面积及居住年限等方面的“升级”要求,50平方米以下住房将被限制入学。学校将通过社区网格系统记录和家访等形式对是否在申请房产实际居住进行核实。

  这学校在念什么经

  据该校的公告称,这么做,是为了优先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防止临时择校性申请挤占地段生学位。但如果细问,这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请问:家庭房产虽不足50平方米,但有户籍也在实际居住,是不是地段生?5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就该受到歧视吗?“一刀切”地凭房产面积来限制他们申请学位,是不是过于简单化?这样的举措,真能秉持和实践“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本心吗?【详细

  新规没有一个字跟炒房族有关,但明眼人不难发现端倪。政策的本意是想杜绝炒学区房现象,这一点,我也相信学校是真心诚意的,从政策细节也能看出,他们确实想通过措施来甄别炒学区房的人。比如学校规定中面积越小居住年限越短的房子受限越大,在现实中,小户型的房子,因为总价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炒学区房的人下手的对象,而炒学区房的人的确不太可能长期居住,有的获得入学资格可能就卖了搬了,有的陪孩子读完小学也就搬了。然后下一家重新接棒。【详细

  规则应有法理依据

  作为学校而言,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其制定的规则都应具有法理依据。正所谓,法无授权不可为,更不能与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相抵触。出台规则理应慎之又慎,而不是脚痛医脚,缺乏大局的统筹,更应体现与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如此地张贴告示又撤下告示,损害的不仅仅是学校公信力,还有伤当地教育部门的形象,这也有违建设法治学校、法治教育的初衷。【详细

  在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所有地市、县(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对于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我们当然也能理解其存在的某些难处和“防止临时择校性申请”的良好初衷,但其“一刀切”地凭房产面积来限制学位申请,却可能损害教育公平,这样的举措值得商榷。【详细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择校问题本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民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的一个表象。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自然就会有择校冲动。一些大城市,出台了各类人才新政,放开落户限制,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但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却跟不上人才政策的力度,赶不上人口流入的速度。结果自然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学位紧张问题越发突出。在一些城市的新建城区,农村人口大量进程,义务教育投入跟不上城市扩建的脚步,也导致了严重的大班额问题,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详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起点,是民众和社会的呼唤。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各地按照国家部署在积极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自选动作中,可圈可点的很多,但有违法规政策、教育规律的也不鲜见。这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详细

  微言大义:

  @rzf8888:那咋地,条件不好,还不能买个小点的房子了?

  @keep:只要能上户口,凭什么不能入学?

  @头像站:这样就得提前买房子。

  @话梦:看来只能自学成材了。

  @耽美:主要还是学校太少,学生太多,想上个学不容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最近电影《无名之辈》很火,“小人物需要尊严”或许打动了很多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很多人也是“无名之辈”,给点阳光就灿烂。不论学校出于什么样的好心,学生入学与家庭购房直接挂钩的做法,破坏了教育公平,侵犯了购房面积小的家庭以及租房居住家庭的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只有降低而非抬高义务教育学校的入学门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有效遏制一些学校制定奇葩规定,也才能有效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