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跑出来”的产业 还需“深耕细作”

2018年12月02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吴晟认为,正如中国经济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产业升级一样,以赛事为核心的马拉松产业必须摈弃粗放式发展的旧路,在“深”与“细”上下功夫,才是实现自我革新与进步的必经之路。

  套牌、替跑、髂胫束……如果说之前这样的名词仅流行于跑者们的话语体系内,那么随着近期出现的选手在冲刺过程中被干扰、部分选手在比赛时明目张胆抄近道、选手晕倒接受医疗救助后仍坚持比赛等一系列事件,如今的马拉松赛事已逐渐进入大众的关注视野中,而马拉松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必须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升级带动体育休闲产业强势发展。在政策与经济的双重驱动下,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恰到好处地匹配了这种需求,“马拉松经济”迎来了发展契机。统计显示,截至11月2日,我国2018年已举办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赛共计1072场,参加人次530万。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10场,参赛人次320万。

  应当看到,马拉松赛事的走红,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温度,是跑者的诉求;用赛事提高影响力,是城市的需要。对地方来说,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借跑步带动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同时可以形成良好口碑,面对具备诸多正向附加效应的马拉松,各地没有理由不引起重视。

  在马拉松赛事带动的这条“跑出来”的产业链上,赛事冠名商、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服务商形成了多层次的商业合作体系,拉动了装备、训练、补给、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马拉松还带动了城市会展、公关、培训、旅游等衍生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根据《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马拉松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

  当然,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咱们有些产业发展的历程比较相似:一家最先吃到了螃蟹,其他家看到了商机,蜂拥而至,无序竞争之后,留下“一地鸡毛”,这时监管部门介入,收拾残局。这个过程中到底浪费了多少,无人统计,或许也无法统计。从早期的DVD,到近来的共享单车,当下如此红火的马拉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正常。

  纵观国内大量赛事,赛事组织程序不规范、赛场设置不合理、赛后服务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还或多或少存在,甚至有个别马拉松还引发了“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吐槽。正如中国经济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产业升级一样,以赛事为核心的马拉松产业必须摈弃粗放式发展的旧路,在“深”与“细”上下功夫,才是实现自我革新与进步的必经之路。

  很多行业都在讲“以人为本”,对于马拉松赛事来说更是如此。为跑者和为挣钱,两者不冲突。对各个地方而言,就是既要秉承“以跑者为中心”的理念,打造兼具服务与品质的赛道,也要避免盲目追求赛事数字的增长,严格把好赛事审批、管理资质的入口关,做好各项服务。尊重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马拉松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其他产业亦如此。

  马拉松赛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影像。“井喷式”增长的跑步人口,为马拉松产业打开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在这股热潮之下,跑者也好,业内各方也罢,不妨有时想想村上春树的那句话,“跑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在我诸多习惯里,跑步是最有益的一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吴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马拉松扎堆背后的冷思考

     拿生命跑马拉松?过犹不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