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拉松扎堆背后的冷思考

2018年04月18日 08:26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马拉松也有“春运日”。据不完全统计,4月15日当天,全国至少有40多场包括马拉松、越野、健身等各类路跑赛事举行,超过26万人次站上赛道。业内人士分析,路跑赛事扎堆在同一天举办,存在一定偶然性,但也确实是如今中国“跑步热”的一个缩影。马拉松热,究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还是主办方盲目跟风导致赛事撞车?马拉松“春运日”背后,需要一些冷思考。

  马拉松的确越来越火了。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马拉松赛事场次达1102场,这个数字在2016年是328场,2011年仅为22场,7年间赛事总量翻了50倍。数字增长的大背景,是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时候,这不仅指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还包括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等,特别是有些人会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很自然地,他们不仅将跑马拉松视为追求健康的手段,还是抵抗焦虑的一种方式。近些年来,跑马甚至有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趣味的趋向,它看似老少咸宜,但却充满仪式感和消费气息,这体现在它的群体特征中,即中产阶层、白领和大学生构成了跑马潮的主力,这意味着马拉松就像听音乐会、品星巴克一样,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格调之选。因此,就时下的环境而言,跑马流行的确有其深刻的社会成因,而且可以判断,跑马拉松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跑马赛事的受众特点、媒体关注度,使很多地方看到了它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比如,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政府,往往希望将其作为一张“体育+旅游”的城市名片,让城市形象通过马拉松展示,吸引更多客流,增加旅游消费等。然而体现在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排除跟风的嫌疑,这从报名率上就看得出。像上海国际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比较成熟的赛事,需要摇号报名,中签率仅三成左右,而一些新近举办的赛事虽然动辄标榜“国际”头衔,但实际报名率很低,这不仅浪费办赛的物料、保障等资源,更可怕的是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赛事等级评定对参赛人数、参赛标准甚至参赛成绩等都有严格要求,有些小赛事为了达成目标,不惜拉人头撑场面,甚至花钱请选手,存在较大的风险。这样的马拉松对宣传城市品牌、拉动经济效益是否有明显作用,我看有必要打个问号。

  今年年初发布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800人以上规模)将达到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跑马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前景一片光明,但如何从热潮中突围出来,成长得更好,应该是每个赛事运营者需直面的问题。当前,名称中带“国际”“半程”“全程”等字样的比赛已然超过半数,这从侧面反映出“同质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提醒我们,不是所有的赛事都要追求声势和规模。马拉松赛事有很多细分区间,既有竞速比赛,也有越野赛、集体赛,还有“油菜花”这样的趣味赛、“高校百英里”这样的情怀赛。这就需要突出层次感、体系感,找准定位,大城市办大赛,小城市办小赛,利用有限资源,办出特点,办出口碑。如此,高质量比赛吸引到高质量跑者,才能激发出马拉松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跑步,是一种享受。各地举办马拉松赛事,一定要深入研究跑马赛事的内在规律,不盲目、不随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质量带数量,将马拉松产业的这把火烧热烧旺。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