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型小就限制入学?教育资源均衡须发力

2018年12月07日 07:26   来源:光明网   杨三喜

  日前,广东深圳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挂出了一则关于学位申请的补充要求告示,住房面积小于或等于30平方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6年以上,且在深圳市内没有其他更大面积住宅类商品房。在学位未被锁定的情况下,住房面积大于30平方米且小于或等于50平方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4年以上,而住房面积大于50平方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一年以上。

  这一作为被外界解读为“对学位按房产面积分等级:大于50平米更容易入学”。这一规定很快引发争议,目前,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已经撤下了上述公示。

  该校是一所具有35年历史的名优学校,荣誉等身,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而近年地段生源持续增加,学校学位已到极限。学校的解释,出台此规定是为了优先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防止临时择校性申请,挤占地段生学位,人为造成不公平和学位紧张局面,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事实上,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情况,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某名校,家长在名校学区范围内购买住房。在一线大城市,面积较小甚至没有基本居住功能的过道房都能卖出天价,购房者不过就是为了占一个学位。

  学位不足,如何保障拥有学区房的住户都能正常入学,确实是一个难题,学校防止临时性择校申请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把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公民的财产数量挂钩也肯定会造成误伤,伤害低收入家庭和孩子。这种误伤违背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

  就规定来看,为什么住房面积小于或等于30平方米的,要求其在深圳市内没有其他更大面积住宅类商品房,而住房面积在50平上的却没有此类规定呢?富裕的家庭可以在学区内买一套面积更大的房子,购买及实际居住一年就可以优先获得入学资格。而那些低收入者家庭,住房面积在30平以下,可能还只有这一套住房,购买并实际居住了6年才能得到入学资格。简单地把住房面积与申请入学的条件对应起来,把财富差距用这戏剧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舆论场上引发的争论也就可想而知。

  择校问题本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民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的一个表象。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自然就会有择校冲动。一些大城市,出台了各类人才新政,放开落户限制,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但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却跟不上人才政策的力度,赶不上人口流入的速度。结果自然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学位紧张问题越发突出。在一些城市的新建城区,农村人口大量进程,义务教育投入跟不上城市扩建的脚步,也导致了严重的大班额问题,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

  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义务教育不均衡,择校热问题严重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没有把“办好每一所学校”落到实处,学校建设标准不一,少数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薄弱。要缓解择校热,关键是要地方政府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真正把经费投入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学校联盟等,向薄弱学校输入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良师资和优秀文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否则,一些学校就要被赶上了舆论前线,应对失据,陷入舆论的风暴中。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