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花海”遭踩踏 审美之人表演丑陋

2018年10月15日 13: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网友报料,浙江杭州滨江江边一片被称为“网红花海”的粉黛草被拍照者肆意踩踏,非常可惜。记者到现场发现,很多人都无视花田周围的围栏,直接踩进或者躺进粉黛草当中进行拍摄。记者询问拍照者是否知道不能跨越围栏进入花田中拍照,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好意思,拍一张就走”。也有少部分人假装没听到,或者答复了一句:“关你什么事?”管理这片花田已经5年的郑阿姨欲哭无泪,称种了3年的粉黛草,仅3天时间,就全被毁了。

  人红是非多,花红厄运来

  也许,有的人把花海被踩归因于抖音。确实,花海因抖音而走红且之后是非多。但是,那些并不是因抖音走红而遭殃的景区呢?只能说,抖音是一个媒介,起到了传播助推作用。花海真正被毁的原因,还是源于来访者的水平之低。

  人们感叹于杭州“三年栽培毁于三天”的花海之患,但在不文明旅游行为中,这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形成于数万年的雅丹地貌瞬间毁于游客“到此一游”的无知和自私,形成于数万年钟乳石分分钟断于游客的宣泄三脚。而风景一旦被破坏,有的恢复需要六百年的时间。即便“向天再借五百年”或许才能再看到“起死回生”的雅丹地貌。“毁了祖宗景断了子孙赏”的不文明旅游,真的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理之策。【详细

  审美之人却在表演丑陋

  踩踏花海的不文明行为的丑陋与花海的美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游客靠着肆意踩踏或躺坐拍了一组“好照片”,那么,他们的照片中留下的不是美景,而是最丑的行为影像。

  毁景容易护(造)景难,每一位游客都应增强自律意识、文明意识,在爱美的同时惜美护美,自觉遵守游玩的秩序和规则,自觉承担一份责任,多行自我克制,向乱写乱画、乱爬乱吐、乱扔垃圾、踩踏等不文明说“不”,让美景保持的时间更长一些,保持的成色更好一些,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更美的风景,这样,景美与人美才达到一种和谐。【详细

  雪崩中没有无辜的雪花

  平心而论,“粉黛”最近很红,对老百姓而言比较新鲜,就算没有“抖音”助攻,会吸引大量游客并不意外。如果景点没能就这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预先做好安排,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必然会有所损失。杭州的粉黛花田仅靠一对管理员夫妇“喊破嗓子”显然力有不逮。

  至于如何进行“预先安排”,根据不同情况和阶段可以有不同选择,如震慑、管理、追责等等。从效率来说,通过震慑让游客对践踏规则的后果心生敬畏从而不敢过界,防患于未然,当然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手段。

  公民的文明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环境也会引导人的行为倾向。我们不能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欠缺文明意识”,也需要看到管理环境和手段的滞后、呆板和缺失,并且相信,通过改变这些我们有能力改变的缺陷,能够促使更多人表现得更好,乃至形成习惯。【详细

  微言大义:

  @乔小米同学:心疼呀!这么好看的花怎么能去乱踩呢。

  @易臻gege:现在的人,都活在了社交软件里。

  @彬彬彬彬哒: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些路出来,杜绝从草上踏过去拍照,设计走廊、站台也是可以的吧。

  @黄康要快乐:想素质好,只能罚款罚出来的,和教育没关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红花海”遭踩踏,没有一个“踩花大盗”是无辜的。除了指责来访者缺乏文明素养外,其实,还需要从管理上进行反思。不管是事先规划游览路线还是事后加强处罚,都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使人不能、不敢踩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