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粉黛”走红,管理不能靠“喊破嗓子”

2018年10月15日 09:55   来源:齐鲁网   吴云青

  杭州滨江江边公园里种着一大片“粉黛”,很多人赶来拍照。为了找个好的角度,现场的人基本都是无视花田周围的围栏,直接踩进或者躺进粉黛草当中进行拍摄的。种了3年的粉黛草,仅3天时间,就全被毁了。

  雪崩中没有无辜的雪花。粉黛花田被毁,直接原因是游客不文明行为积少成多。平心而论,“粉黛”最近很红,对老百姓而言比较新鲜,就算没有“抖音”助攻,会吸引大量游客并不意外。

  其中,即使不文明游客的占比极小,乘以庞大的基数,数量也不算少了,他们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景点没能就这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预先做好安排,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必然会有所损失。杭州的粉黛花田仅靠一对管理员夫妇“喊破嗓子”显然力有不逮。

  至于如何进行“预先安排”,根据不同情况和阶段可以有不同选择,如震慑、管理、追责等等。从效率来说,通过震慑让游客对践踏规则的后果心生敬畏从而不敢过界,防患于未然,当然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手段.

  但现实是,如今在知名景区搞些小破坏都未必会有严重后果,何况区区一片粉黛花田呢?如果相关法规制度跟上,执法力度到位,让破坏公物者普遍受到应得的惩罚,并且这惩罚应该让他们产生痛感,那么,管理方的震慑手段就能够激发更多游客的文明自觉,从而降低预期管理成本。

  如果法规和执法层面的前提条件达不到,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一些更直接的管理手段,总体来说成本与效果成正比。国庆假期,甘肃省敦煌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布设“刺猬阵”来防游客乱闯,就是一例。这是景区在管理经费约束下的无奈选择,虽然有些“扎心”,总比什么都不做、让不文明游客造成更大破坏来得强。杭州的粉黛花田被毁,不得不说与管理方的低成本管理有关。

  公民的文明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环境也会引导人的行为倾向。我们不能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欠缺文明意识”,也需要看到管理环境和手段的滞后、呆板和缺失,并且相信,通过改变这些我们有能力改变的缺陷,能够促使更多人表现得更好,乃至形成习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