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2018年06月26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要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确保脱贫攻坚取得预期效果,不能光靠一些个案查处和媒体曝光,还需要多方发力,精准施策,完善村民监督机制,规范扶贫项目申报、建设,夯实责任追究。

  虚报冒领“以工代赈”扶贫项目资金,将贫困户的低保金、易地扶贫搬迁补助私吞……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法院、纪检监察系统获取的案件信息显示,在当前持续不断的反腐高压态势下,基层扶贫领域仍有个别“蝇贪”“蚁贪”顶风作案,将黑手伸向扶贫项目资金,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625日《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确保扶贫资金足额发放、专款专用成为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重点。然而,现实并不乐观。一些基层干部仍不断地将黑手伸向扶贫资金,想法设法将公款据为己有,搜刮民利变成私利。此风不刹,贪腐之风便会肆虐;黑手不斩,脱贫攻坚的实际效果就会成问题。 

  按道理,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层层把关,且反腐高压态势持续不断,那么扶贫惠农资金为何仍会被轻而易举地套取?细细分析,少数“蝇贪”“蚁贪”无视法纪,利令智昏,不惜顶风作案等,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还不是全部。记者调查发现,“中招”的项目普遍不公开、不透明,监管大多走过场,从开户到拨款,多个环节的监管缺位使得“蝇贪”“蚁贪”一路畅通无阻。 

  比如,由于扶贫惠农项目的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实施在具体业务部门,这导致财政最后拨付资金的审核最终落于纸上,让“蝇贪”“蚁贪”有了“发财”的机会。再比如,当前扶贫项目资金均通过“一卡通”发放,但由于项目繁多,一人多卡的现象普遍,一些群众的“一卡通”成了基层干部的“摇钱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都说明,少数“蝇贪”“蚁贪”能轻易得手,并非偶然。同时也说明,要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确保脱贫攻坚取得预期效果,不能只靠一些个案查处和媒体曝光,还需要多方发力,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首先,要完善村民监督机制,推动权力透明化、村务公开化,让村民代表充分行使监督权力,确保村民对重大项目、资金等的知情权。其次,应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的申报、建设等环节,特别是把好验收、核查关,确保资金去向真实、可查。对问题项目、不明资金、贪腐行为要及时发现,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第三,要夯实责任追究,明确责任到人,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实时追踪,以高压态势确保基层干部对扶贫资金不动心、不伸手。 

  总之,精准脱贫进入攻坚阶段,扶贫项目日益增多,专项资金数目庞大,各级各部门要深明大义,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深挖基层干部中存在的“蝇贪”“蚁贪”,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从而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扫清障碍,让百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用好扶贫资金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负责

     谨防扶贫资金被层层“拔毛” 公开透明是关键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