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扶贫资金被层层“拔毛” 公开透明是关键

2017年08月16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杨玉龙

  据报道,湖南某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一个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从项目招投标到项目建设到项目验收,经过六层“拔毛”,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竟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

  扶贫专项资金,应不折不扣地造福于扶贫事业,但是却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唐僧肉”,被层层截留、“拔毛”。尤其是,多个层级的干部串通一气,贪赃枉法,不仅败坏了干部队伍形象,也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剖析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件,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截留挪用专项资金、虚报冒领项目资金、套取侵占扶贫资金、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违规处置村级集体“三资”、滥用职权乱收乱罚吃拿卡要。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扶贫政策不透明、监督监管不严、追责问责不足有很大关系。

  要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公开透明是关键一招。国家扶贫政策,不仅需要各级干部心知肚明,更应该让基层群众了如指掌。所以,透明化扶贫,是遏制“雁过拔毛”式腐败的有效法宝之一。比如,公开扶贫款的每一笔支出,即使有人想打扶贫款的歪脑筋,在透明公开的制度面前,也会知难而退。

  其次,让监管监督如影随形。一是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切实加强对涉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监管,使资金分配到哪里监督就及时跟进到哪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全覆盖;二是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就绝不客气、严查处,同时也应对扶贫工作失职失责的部门严厉问责,形成强大的监管态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玉龙)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剑斩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2017年06月05日
  • ·对扶贫资金须坚持“放管结合”    2016年12月26日
  • ·乱用扶贫资金法理不容    2016年12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