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扶贫资金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负责

2018年03月07日 10:16   来源:南方网   朱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3月6日人民日报)

  去年,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做审计报告时,有专门一章名为“扶贫资金审计情况”,据数据显示,审计署在对全国158个县抽查中,有96个县发生骗取套取、违规使用等问题297个、涉及扶贫资金3.81亿元。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

  从近年巡视巡察、信访举报、执纪审查等情况看,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无中生有、虚报套取的有之,以权谋私、坐地生财的有之,张冠李戴、优亲厚友的有之,雁过拔毛、顺手牵羊的有之,欺上瞒下、挪作他用也有之……所有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虽然是蝇肉般的头衔、芝麻大的官,但个个变成了“巨鲸”,贪心不足蛇吞象,这些“小官巨腐”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涉险滩、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今年又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要认真加以解决。”

  可以说,扶贫资金里满含老百姓对未来的期待,“把这个钱用好”更是对人民负责。因此,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监管,无论是哪一级的决策者,都要善于倾听民意、善于因地制宜,不要纸上谈兵、墨守成规。因为扶贫资金的使用,不是上级说了算,也不是贫困户自己说了算,而是大家要商量着来,以至于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阳光照进涉农惠农资金项目上,依法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清单式公开,曝光在群众的眼前。

  人民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畅通监督批评的渠道,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两个依托,缺少人民监督作用都难以落实到位。有了人民群众的监督,“雁过拔毛”行为恐怕也难以隐身。倒逼扶贫资金管理走向正轨,不仅需要上级领导的信任、放权,也需要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创新,更需要政策的灵活性、制度的严密性,特别是具体实施者需要轻装上阵,无隙可乘,要做到这一点,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从媒体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看,有的地方在申报核对贫困人口时就出了问题,可见,提高扶贫投入的决策水平,比“拍蝇清蛀”更关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首先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用严惩不贷的威慑力,使党员干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同时,要给“救命钱”上把“阳光锁”。要从约束权力运行入手,织牢“阳光扶贫”的制度笼子,让扶贫资金的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查找到制度的漏洞并予以阻塞。常言道,“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制”,各地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层层建立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协作机制,着力压实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坚决从制度上查漏补缺,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给基层权力穿上有效的“紧身衣”,真正做到压力传导不掉链,责任落实不空转。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