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消协点名网约车十大乱象 网友:规范发展迫在眉睫

2018年05月2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最近,网约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5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目前网约车十大乱象:网约车乘车安全隐患、用户信息泄露问题、不正当竞争乱象、大数据杀熟现象、乘客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网约车企业多地无证经营、“黑车”“马甲车”等不符合运营标准车辆频现、司机资质不达标现象较为常见、“爽约车”“计价不透明”“乱收费”等乱象滋生、司机刷单炒信行为。

  谁来守护网约车的安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万丽丽

  网约车以方便快捷等优势,已经在出租车市场中占领了一定份额。在网上预订出租车,既避免了在户外花时间等车,也能借助一些优惠活动节省打车费用。这样的出行方式很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而一些网约车事件的出现,使公众对网约车的信任降到了冰点,安全成为网约车市场有序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需要通过逐步对网约车行业进行规范,落实相关网络平台的管理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安全,营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氛围,从而促进网约车市场长远有序发展。

  健全管理方式 促进网约车规范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佟欢

  不可否认,网约车的迅速发展,确实缓解了城市交通的痛点,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如果不解决近期接二连三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公信力流失将成为制约网约车发展的最大难题。因此,健全管理方式,促进网约车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

  首先,政府应用相关政策填补规则上的空白,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网约车的规范管理,尤其加强网约车驾驶人员的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只有经过考核合格的驾驶人员,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证。

  其次,网约车平台,应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与公安部门展开紧密合作。网约车平台在审核车主注册信息时,要严格要求递交的证件真实有效。完善车主和服务信用系统,对车主进行背景筛查,车主只有通过审核,才能在平台接单。接单时,确保人车相符,保证乘客预约的车辆和司机与实际情况一致。

  让网约车行驶在安全轨道上,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管,需要政府、网约车平台以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发力维护,切实促进网约车行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消除网约车乱象,要“说”更要“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消除网约车乱象,不仅事关乘客权益,事关行业发展,同时也检验相关部门的智慧和能力。这当中,“说”当然是要“说”的,只有“说”,才能引起重视,形成压力,推动解决,但更要“做”。

  这方面,除了加大执法力度,让违法违规者付出代价外,还应以“乱象”为导向,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说”尽快变成“做”。比如,中消协在点名网约车十大乱象的同时,还呼吁立法机关进一步明确、细化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相关规定,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逃避自身应尽义务和责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各类网络预约车辆服务的规范管理,对涉及消费者安全的重点问题做出更加明确的统一规定,并抓好具体落实。同时要强化对网约车行业的标准制定、数据监控、服务监督、风险管控,更好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权益。

  这些都符合实际,也是消除网约车乱象的良方,接下来,就看能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动真格地“做”起来了。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