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为北漂们提供了新选择,将有效促进职住平衡,一举多得,很有意义。即便一些细节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但大方向没错,是有效解决城市运行和服务保障行业务工人员住宿问题的新方案,值得期待,也值得各地借鉴。
北京市住建委23日发布《关于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征求意见,拟以多渠道解决城市运行和服务保障行业务工人员住宿问题,促进职住平衡。未来,这些人在租房时或将有更多的选择。
这是一个借鉴学校、部队、产业园区集体宿舍的做法,旨在就近解决城市运行和服务保障行业务工人员最基本的居住问题,从而保障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行,因而这是一个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意见》。
根据《意见》,运营主体应当将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对接趸租给用工单位,不得直接面向个人或家庭出租。也就是说,用工单位需要把集体宿舍整体租赁下来,然后再提供给单位职工居住,单独的个人是无法直接租到的。同时,用工单位也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用工单位须位于本市且在本市注册,所处行业符合本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未列入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这一“限制性”条款很有必要。
更主要的还在于,《意见》以问题为导向,切中了现实需求。据悉,目前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大中城市,住房租赁市场大户型房源供大于求,租金相对较低的小户型房源供不应求,而床位式租住产品几乎空缺。如果通过政策引导,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提供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等多样化的产品,不仅可满足务工人员多层次的租住需求,也有利于稳定租金、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北京拟出台专门《意见》,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正是为此而来。
《意见》虽然没有提到这类集体宿舍的具体位置,但拟规定房屋有三类主要来源:一是在集体建设用地上规划建设或改建;二是产业园区配建或将低效、闲置的厂房改建;三是各区结合区域规划调整需要,将闲置的商场、写字楼或酒店等改建。这套方案是可行的,既有利于盘活利用存量闲置房源,又能有效解决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
当然,既为租赁,那么租金高低、面积有多大、是否安全等具体事宜,自然也是“房客”较为关心的。从征求意见看,除了租金还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其它方面应该都不是问题。比如在房间大小方面,根据《意见》,人均使用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每间宿舍居住人数不得超过8人。这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在安全方面,此次随《意见》一起发布的,还有一份《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建筑消防安全导则》,提出了很多消防要求。至于租金,这是租赁双方和市场决定的事,《意见》不可能提出明确规定,更不可能给出具体数额,只能给个指导性标准。不过可以肯定,只要大力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就不存在租金过高的担忧,起码比个人零散租赁时要低许多。
总之,发展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为北漂们提供了新选择,将有效促进职住平衡,一举多得,很有意义。即便一些细节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但大方向没错,是有效解决城市运行和服务保障行业务工人员住宿问题的新方案,值得期待,也值得各地借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从住房租赁法规到“居者有其屋”还有多远?
租赁型职工宿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