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文明祭祀,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2018年04月0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4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文明祭扫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各地兴起了以鲜花祭祖、社区公祭、家族团聚、植树绿化、经典诵读等生态低碳的方式追思先人的新风尚。(4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树文明新风让清明更“清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陶玉

  缅怀先祖,重在走心,贵在真诚,心意才是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摈弃一些不合时宜的祭祀陋习,当好“引领者”,选择更加“走心”“文明”的方式。例如鲜花、果品或种植一棵树等,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涵养了文明的乡风,值得提倡。

  文明祭扫既是摒弃陋习、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需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培育和倡导文明新风,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宣传者、践行者。

  文明祭祀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均华

  祭祀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朋友、英雄,借以表达追思之情。“捧上一束鲜花、种上一株新苗、朗诵一部经典”逐渐取代了“烟熏火燎”,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新名词也跃入大众视野,成为清明祭祖的一股清流。

  文明祭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倡导文明祭祀,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

  文明方能赢得一片清明。清明追忆往昔,我们必须铭记,正是有了无数前辈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忘祖不忘恩,用文明方式祭祀,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让爱国教育从清明开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周翼模

  清明日,也是感恩日。清明节,我们要追思、缅怀自家的先人,更不能忘了先烈们。先烈们为了革命、建设、改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最大的牺牲。我们要感念他们,更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投身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信仰是人生最大的意志,它是我们的魂魄、更是我们的“眼睛”。它为我们指引前进道路,更为每个人树立精神寄托。漫步在英烈纪念园,我们看到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看到了苍松翠柏、雕塑威严,仿佛先烈们的呐喊声要求我们新一代人不仅要纪念更要认真学习。只有让“革命精神”后继有人,让革命精神焕发生机,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