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文明祭祀,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2018年04月0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4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文明祭扫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各地兴起了以鲜花祭祖、社区公祭、家族团聚、植树绿化、经典诵读等生态低碳的方式追思先人的新风尚。(4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树文明新风让清明更“清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陶玉

  缅怀先祖,重在走心,贵在真诚,心意才是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摈弃一些不合时宜的祭祀陋习,当好“引领者”,选择更加“走心”“文明”的方式。例如鲜花、果品或种植一棵树等,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涵养了文明的乡风,值得提倡。

  文明祭扫既是摒弃陋习、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需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培育和倡导文明新风,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宣传者、践行者。

  文明祭祀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均华

  祭祀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朋友、英雄,借以表达追思之情。“捧上一束鲜花、种上一株新苗、朗诵一部经典”逐渐取代了“烟熏火燎”,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新名词也跃入大众视野,成为清明祭祖的一股清流。

  文明祭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倡导文明祭祀,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

  文明方能赢得一片清明。清明追忆往昔,我们必须铭记,正是有了无数前辈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不忘祖不忘恩,用文明方式祭祀,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让爱国教育从清明开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周翼模

  清明日,也是感恩日。清明节,我们要追思、缅怀自家的先人,更不能忘了先烈们。先烈们为了革命、建设、改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最大的牺牲。我们要感念他们,更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投身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信仰是人生最大的意志,它是我们的魂魄、更是我们的“眼睛”。它为我们指引前进道路,更为每个人树立精神寄托。漫步在英烈纪念园,我们看到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看到了苍松翠柏、雕塑威严,仿佛先烈们的呐喊声要求我们新一代人不仅要纪念更要认真学习。只有让“革命精神”后继有人,让革命精神焕发生机,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