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今天的“扩大内需”和十几年前提出“扩大内需”,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多样性的内需,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契合的内需,是与供给升级相匹配的内需。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首先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提出“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是从供给层面着手解决经济发展的质的问题。扩大内需是从需求层面发力解决经济发展的量的问题。前者注重长期的质的提升,后者注重短期的量的增长。
二者如何结合?如果注意到在“调整产业结构”之前还有“加快”两个字,就容易理解了。调整产业结构虽然是个慢功夫,但也不是不讲速度。调结构不仅要调得稳,还要调得快。如何在速度上有所增加?就要考虑在扩大内需上做文章。用需求扩张刺激结构调整加快。反过来,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助于需求持续扩大。从这个角度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持续扩大内需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二者互促共进。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把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必须注重推动需求升级。这里所说的持续扩大内需,不是温饱层面的吃穿用,不是房地产投资,不是汽车销量,而是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与建设制造强国相契合、与建设美丽中国相契合的新内需。具体而言,可以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个方面而言。就消费而言,更注重扩大高质量生活用品消费、幸福产业消费、有机农产品消费等有助于满足人幸福生活需要的消费。就投资而言,更注重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资、高水平基础设施投资、高端制造业等有助于产业升级的投资。就政府购买而言,更注重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异问题,凸显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和公共性。
今天的“扩大内需”和十几年前提出“扩大内需”,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多样性的内需,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契合的内需,是与供给升级相匹配的内需。只有持续扩大这样的内需,才能有助于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同样,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之后,这样的内需自然会持续扩大,形成良性反馈机制,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用更加健康的金融体系 支持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经济运行中的新苗头需要审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