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驾平台上线"代喝酒"服务 网友:网络段子成现实

2018年01月09日 13:4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代驾软件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众多网友纷纷感叹,此前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也有不少声音对代喝酒服务心存疑虑,代人喝酒可能会面临一些人身健康或安全方面的隐患,那么平台上线“e代喝”是否有相应的保障。记者了解到,平台对供需双方并没有约束,具体的价格和补充协议由双方沟通商议。(1月7日《北京青年报》)

  “互联网+代人喝酒”未必是好主意 

  此前的代驾以及如今的代喝,都可谓是令人大开眼界的创新事物。在互联网时代,“e代喝”平台的出现,可能会满足一部分人喝酒或拼酒的愿望。实际上,这种市场需求难以转化为市场规模。一般而言,能够坐在一个酒桌的无外乎关系二字,酒友们或是同学关系,或是同事关系,抑或是业务往来关系。主宾之间均互相熟悉、联系紧密,至少互相认识,这样的话,才能主宾尽欢、无话不谈,能够交流感情、增强认识、达成合作目的。

  在这一场景下,假如有人花钱请了一个海量的酒友,恐怕不仅达不到助兴目的,反而会扫了其他参与者的兴致。因为这违反了酒桌文化这一特殊社交活动仅限熟人参与的基本伦理,代喝者可能成为搅局者,雇主也可能被逐渐边缘化。因此,不能否认的是,这一创新很有可能因为不接地气、不符合社交礼仪、存在社交风险而难有市场,即便有市场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最终沦为炒作的噱头。【详细】  

  “代喝酒”服务背后实则漏洞百出 

  在有关平台运营者看来,“代喝酒”服务的背后,有着一套完美的商业逻辑。首先,找代驾的用户天然意味着有“喝酒”需求,理论上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转化为“代喝酒”服务的用户;再者说,鉴于“喝酒”在国人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使用代喝功能后,某人有极大可能与其他人建立深度联系,扩展自身的社交圈”。而略显尴尬的是,这套看似颇能自圆其说的说辞,在旁观者看来却是漏洞百出

  通过“喝酒”来熟络感情、拓展交情,从来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亲力亲为,必须“舍命陪君子”,必须一同“醉过出洋相”、一起“酒后吐真言”。只有亲身经历过酒局的虐与被虐,才能喝出交情、谈成事情。这也许很滑稽,却是必须承认的现实。在替人挡酒都会被鄙视、遭嫌弃的酒桌文化里,实在很难想象雇佣陌生人“代喝酒”会有多大的市场。定位于从酒桌上赚钱的“代喝酒”服务,实质上却为酒桌所不容,这是根本的悖论所在。详细

  退一步来说,即便雇主与代喝者达成默契,代喝者以朋友身份参与酒局,其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小觑。显而易见,这些代喝者大部分是海量,加之系受雇于人,其难以拒绝劝酒,相反会承担与他人拼酒的任务。雇主无形中也少了劝阻代喝者少喝酒的责任,甚至会怂恿代喝者与其他酒友拼酒。那么,假如代喝者饮酒过多发生意外,雇主或劝酒者将难逃法律责任。哪怕代喝者标明“白酒3斤”且酒量确在3斤范围内,或者雇主事前与代喝者达成后果自负的协议,在“造成对方人身伤害,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的情况下,雇主也不是没有责任。要是其他酒友因与代喝者拼酒而发生意外,雇主和代喝者也将承担法律责任。尤其是,如果代喝者因发酒疯或其他原因侵害酒局参与者人身财产权益的,互联网平台也脱不了关系。【详细

  噱头十足的“代喝酒”服务走不远

  需求双方因为“代喝”服务而走到一起,需要各自在法律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可平台不负责任的“后果自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代喝”交易形式与结果。需求双方遇到问题,就可能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或者相互扯皮。这样,“代喝”服务就起到了制造矛盾,引发社会纠纷的间接作用。这样的代喝服务,容易让人喝下苦酒。【详细

  由于平台只提供信息交流,不对真实性做保障,难以知晓代酒人的真实身份、健康状态和饮酒实力,会存在虚假信息诱发的各种问题。而且,饮酒有害健康乃是科学常识,现代文明社会对饮酒的态度,亦在发生微妙的转变,不再视酒量大为佳,更提倡适宜饮酒甚或不饮酒。何况,随着政府推行“八项规定”,公务饮酒受到遏制,商务应酬模式也在逐渐改变,而且劝酒风气亦在法律的约束下呈现式微,“代喝酒”的市场空间也会随之缩小。

  更为关键的是,“代喝酒”如果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就会诱发更多法律纠纷,平台将受到牵连,难以控制道德风险,也与社会文明相悖。可见,“代喝酒”潜藏社会道德和法律风险,违背了公序良俗,还是不宜提倡为好,商家初心可以理解,但“代喝酒”服务无益社会文明进步,这种钱赚得也不安心,还是取消为上。【详细

  关于“代喝酒”服务,平台方的口径是“仅仅充当中介”,供需双方没有约束、不负责任。但是,若严格比照法律较真起来,这番超脱其外的“免责声明”很可能是无效的。而除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代喝酒”服务的更大风险,其实来源于道德层面:都说喝酒伤身,由此牵出的疑问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允许特定个体以自损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报酬;又是不是应该允许,存在这样一个市场为此类“服务”来定价和勾连?噱头十足的“代喝酒”服务,无论其商业逻辑还是道德伦理,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这几乎注定了这类服务难以走远。【详细

  微言大义: 

  @木米女的自由:搞不懂,一帮不认识的喝什么酒?怎么联络感情,喝的多难道合作就愉快?

  @麋鹿翻滚:这是段子里说的吧?有没有代吃饭的?我可能吃了!

  @那些曾经:代喝有什么意思,大家聚聚少喝一点也开心,叫了一个不认识的人来喝酒是不是有点奇怪?

  @坚定的奔:代喝酒,要是喝死人了,在场没一个跑得了,更不要说那个雇人喝酒的人了。真是法盲。

  @王子味的王硕:e代喝的喝多了,叫e代驾送自己回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代驾”“代购”“代洗”等互联网代理服务能够持续存在,都是有标准和底线衡量的。反观“代喝”服务中,酒量没有确定的衡量标准,受雇双方只是借用平台签订了个人协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障却未在平台上有丝毫体现,这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利用互联网尝试新事物应有底线。“代喝”违反了酒桌文化“仅限熟人参与”的基本伦理,同时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风险,一旦出现争议,平台也发挥不了中介本应发挥的作用。把“大开脑洞”的网络段子变成现实,恐怕只是商家炒作的一个噱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