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万喆:"中国药方"+"德国药剂" 世界经济更稳健

2017年07月06日 0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认为,中德同为世界经济大国,意见分歧并不可怕,封闭不是出路,推动全球化才是两国对全球治理的共同答案。“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和“联动型的世界经济”,让中德两国在全球化上有更多的共识。唯有推动全球化,让全球化运行在更高的平台,“中国药方”和“德国药剂”才能让世界经济复苏更加有力、更加稳健。

  7月4日开始,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G20汉堡峰会。随着美国特朗普上台执政推行“美国优先”战略和“逆全球化”不断抬头,中国和德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具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共同推动从“杭州共识”到“汉堡共识”的顺利对接。同时,近几年来,中国“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中国在欧洲投资不断加速,引起了德国有关各界的担忧,对中国“一带一路”中东欧合作和对德企业并购疑虑上升。如何在坚持开放和维护国家利益中寻求平衡,将是中德经贸关系谋划新时代的关键。

  中德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德两国没有历史问题的束缚,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经贸领域,中德双方的合作成为全球化的典范。

  中德贸易合作呈现出高水平,成为中德经济关系的“压舱石”。数据显示,2016年中德贸易额达1700亿欧元,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超过了中国与英、法、意三国的总和,成为中欧贸易的支柱。

  中德双向投资成为中德经济关系的“增长点”。德国是第四大经济体,投资环境优越,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强大的企业竞争力,成为近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重点地区。安永公司2013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欧洲投资意向国中,63%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欧投资首选德国。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的《2016年外国直接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去年在德投资项目为281个,连续第三年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中国2016年在德国投资的项目预计将在德国创造3900个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同时约8200家德国企业前往中国发展。

  中德创新合作成为中德经济关系的“新引擎”。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推动双方共同发表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这是一份指导两国中长期创新合作的总规划,让强有力的创新伙伴关系为中德务实合作装上了大功率“引擎”。在中德创新合作的推动下,中德双方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德国工业4.0”的顺利对接,科研机构在高科技研发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共建实验室。美的收购德国库卡,让中德人工智能合作开启新篇章。双方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环保、城镇化、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中德两国秉持开放原则,不仅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在国际上共同合作,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和捍卫者。从G20杭州峰会上提出的“联动发展、包容增长”到G20汉堡峰会的“塑造联动世界”,可以看出,中德在推动全球化方面已成为坚定的共同捍卫者。

  中德优势互补推动“全球化”合作

  G20汉堡峰会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习主席参加的最重要的多边外交活动,同时也是德国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捍卫全球化成果的重要舞台。中德虽在经贸合作方面有一定的摩擦,但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上具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实现求同存异,消除疑虑,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化再上一个台阶。

  首先,共同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德国作为欧洲一体化的火车头和欧盟的主要大国,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德国对中国“走出去”投资欧洲持平常心,继续坚持对外资开放的一贯原则,让中德经济的联动更为有力。中国将鼓励外商投资包括汽车在内的高端制造业,并将继续放宽限制,有序扩大开放。正在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准备放开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

  其次,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要让世界经济“联动”的脉搏更为顺畅。中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融资优势,德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机械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双方在“一带一路”中东欧合作方面不是零和博弈,更多的是优势互补。另外,中德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阿富汗都具有重大投资利益,双方已经在矿业、灾害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未来可将合作延伸到安全等领域,以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三,共同推动消除非洲贫困。此次G20汉堡峰会,德国特意将“尤其要承担对非洲的责任”作为一项重点议程。德国政府表示,希望增强G20作为“责任共同体”的角色。德国对非合作以其经济发展与合作部为主导,主要以官方发展援助为主;中国在非洲深耕多年,投资额远超过德国。因此,中德双方可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充分利用德国先进的环保技术、机械设备等优势,加之中国对非洲市场的资金和经验优势,以更精准方式实现“经济带动消除贫困”。

  总之,中德同为世界经济大国,意见分歧并不可怕,封闭不是出路,推动全球化才是两国对全球治理的共同答案。“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和“联动型的世界经济”,让中德两国在全球化上有更多的共识。唯有推动全球化,让全球化运行在更高的平台,“中国药方”和“德国药剂”才能让世界经济复苏更加有力、更加稳健。

  (万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习近平俄德之行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习近平访德,“一带一路”架起中德合作桥梁

     中德握手,迎来又一个繁盛季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