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月16日:天价烟是腐败的注脚 监管不能“打酱油”

2017年02月16日 13: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北京市民发现,有烟酒店为迎合消费者,对烟草“限价令”置之不顾,公然贴出天价烟标价摆在柜台上售卖。记者走访发现,超出“限价令”规定最高售价千元每条的香烟品类比比皆是,其中有的香烟身价甚至翻了近10倍,卖出近4千元的高价。(2月15日《北京晨报》)

  天价烟重现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2012年3月16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规定,“对发现社会零售商户有明码标价或实际零售价超过1000元/200支的销售行为,烟草商业企业立即停止相关卷烟牌号规格供货。”卖天价烟利润丰厚,把禁令当手纸,自当受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没人购买,商家还会自讨没趣吗?

  究竟是哪些人会购买天价烟?从市场交易看,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各取所需,再正常不过。但是,正常不等于正当,商家卖天价烟违规,消费者购买违规烟,同样不妥。在天价烟酒市场上,“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早已是潜规则。【详细

  烟草专卖局发布“限价令”,首先是因为长期吸食香烟有害健康已渐成共识,香烟并非生活必需品,也不属于奢侈品,原不需专门的限价条例,但香烟有极强成瘾性,吸食者一旦成瘾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香烟特别是所谓天价烟,其价格往往经烟贩子辗转哄抬,极具暴利,任由天价烟横行市场等于变相支持这种倒转倒卖的行为。不少人购入天价烟,不是自己消费,而是专门用以馈送高官、领导,无形中天价烟成了传递腐败的媒介。【详细

  天价烟距离腐败有多远?

  应该看到,这几年烟酒腐败已大为减少。天价烟重返柜台,给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尽管“四风”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绝迹,少数官员仍然存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念想。还有一些官员变着法子享受,比如收礼更隐蔽,将名酒倒进普通酒瓶里喝,将名烟放进普通烟盒里抽。对此,应彻查天价烟流向,压缩奢侈消费的生成市场。【详细

  天价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它离腐败并不遥远。公然抵抗“限价令”的天价烟可能意味着某些领导干部暗地里沾染上了腐败恶习,相关部门必须主动出击、展开调查,决不可姑息纵容任凭事件发生。【详细

  消除天价烟要规范专卖

  烟草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其资产属于全体纳税人,并不是谁家的私有财产。烟草企业的利润血管里要流淌道德血液,不能单纯为了牟利大量生产天价烟,更不能违背纳税人的意愿与市场伦理,“挂羊头卖狗肉”,给天价烟换上白盒或者普通烟盒马甲蒙混过关。【详细

  天价烟的卷土重来,表面上看是一些不法商家“贩烟”、“炒烟”造成的,而实质上却是长期以来烟草专卖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当前专卖制度难以取消,以及在高档香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防止和减少天价烟卷土重来,各地烟草专卖局必须切实履行专卖专营的责任。

  一是对“贩烟”、“炒烟”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违反“限价令”的违规行为,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让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二是对配送的香烟品种和数量要制定严格的规定和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以接受群众的监督,堵死寻租空间。【详细

  微言大义:

  @某-个:买这种烟的人基本都不是自己抽。至于谁抽?你懂的!

  @箭場聽雲:这种烟就是腐败的注脚。

  @欧阳雷诺:惩罚远远不够。商家交了罚款还有巨大的利润。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可否认,天价烟作为市场的畸形产物,背后折射出的是扭曲的消费心理,甚或见不得光的利益勾连,可谓负面价值重重。从某种意义上,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天价烟就是腐败的注脚。面对天价烟的卷土重来,监管绝不能“打酱油”,而是应切实负起责任,铲除天价烟生存的土壤,并将其打回丑陋的原形,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控烟努力的成败,也关系到反腐败斗争的得失。最后,还是那句老话,珍爱生命,远离香烟。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