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2月16日:美联储加息考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2016年12月16日 13: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靴子终于落地了。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0.5%至0.75%的区间,这是继去年12月启动十年来首次加息后的再次加息。有人担心此举会给人民币带来进一步贬值压力,加大资本外流。事实上,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美联储加息,说到底是其自身调控宏观经济的举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利率长时间维持在超低水平,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显露,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并进入加息轨道是必然趋势。从今年数据看,11月美国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1.3%,创2014年11月以来最大增幅;11月失业率4.6%,创2007年8月以来最低;三季度GDP增速超预期,加息是必然之举。【详细

  其实,这次美联储加息,尽管完全是在市场预期之内,其加息的因素早就为市场所消化,但这次加息对市场最为重要的影响是要观察美联储基准利率未来的趋势,特别是2017年的走势。这不仅意味着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退出市场,美国经济向好的大势,也意味着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的资金流向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资金流向将全面影响各国股市、楼市、债券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详细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会造成一定影响

  一是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冲击。如果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更为强势,人民币作为非美元货币,即使中国央行采取人民币汇率双锚定价机制,人民币与其他非美元货币比较贬值幅度不大,但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占款减少,资金外流等因素都会增加人民币汇率下行的压力。而且美元越是强势,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越大。

  还有,如果市场预期美元加息步伐会加快,美元会进一步强势,这不仅会增加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会引发资金外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这将对中国股市、楼市及其他资产造成很大影响。

  可以说,尽管这次加息的幅度不大,也是渐进的,但这次美联储加息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新的美国总统即将上任,其经济政策将出现重大的变化。这也将成为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及美联储量宽货币政策完全退出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会对国际及国内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及投资者不得不密切关注。【详细

  美联储加息考验中国经济内部改革进程

  对于中国来说,一次美元加息所产生的冲击力是有限的,特别是这次加息早已在预料之内。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到6.92,但对其他主要货币仍然升值,股市所受冲击也小于预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经济的承受力和韧性。同时也要看到,应对可能随后而至的美元连续加息这一新金融周期的到来,将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有更多的牌可以打。一方面,全球最庞大的外储奠定了人民币不会无限贬值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保持顺差能够让部分美元留在境内,对冲美元资金外流的影响。此外,在货币政策上,也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

  当然,更关键的还在于中国经济的“内功”能否增强。如果国内能够形成统一大市场,产能就可更多在国内消化而无须承担过大汇率风险;如果经济能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就无须松动货币扩大破坏性通胀风险;如果国内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资金就无须流出以保值增值。因此,表面看,美元加息是外部挑战,但实际上考验的是内部改革的进程。【详细

  微言大义:

  @THUARCH:人民币只是对美元贬值,对其他大部分货币是升值的。人民币依旧坚挺,大家不必恐慌。

  @Pagliacci-Neo:外部压力推动改革。

  @刘壮成:想经济健康,搞活实体经济是硬道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美联储加息,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但就长期来说,我国经济增速仍属较高水平,再加上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情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美联储加息考验的是我国经济改革进程,只要经济增长平稳,形势向好,就能抵御外部风险。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