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收视率造假置“作品质量”于何地?

2016年12月15日 13: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电视收视率造假的“黑势力”宣战。有不愿具名的电视剧制片人告诉记者,当下,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费用已经飙升至50万元一集。全国每年播出1.3万集电视剧,也就是说,每年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或高达65亿元。

  电视剧收视率造假在国内不是秘密

  电影票房造假,近几年闹得是沸沸扬扬,严重地干扰着行业秩序。殊不知,电视剧的收视率,原来也存在造假的现象。最近,刘春在微博爆料称:“一部电视剧,制作机构竟然要花每集30~50万的价格去找数据公司做高收视率,否则就可能因为收视率不高而遭电视台腰斩或降价。”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在一纸声明中提到的“在我国,电视收视率作假由来已久”,更是将收视率造假的“潜规则”公之于众。原来,收视率造假的毒瘤早已是久治未愈的行业顽疾,

  电视剧产业假收视率曝光,导火索或许是《美人私房菜》撤档事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收视率造假已经像毒瘤一般遍布于整个电视行业,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据称,当前即使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必须花高价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花钱买收视”的电视行业潜规则,“潜”的不仅是那些没品质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就连那些质量优良的电视剧也逃不出被“潜”的厄运。【详细

  一部电视剧的好坏到底由谁说了算?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是人性。各种裹挟之下,就算做精品剧的人也开始琢磨着怎么花钱买点收视率。仔细想想,这中间可能产生另一个问题。如果人不可靠,那么大数据可靠吗?数据是谁来操作的,归根到底还是人。人姑且很难信任,这些冷冰冰没有温度,看似能说明问题,却像个傀儡的数据,能获得信任吗?信任的机制很难建立,却容易崩塌。在收视造假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时,有谁还会相信收视率呢?【详细

  这现实之痛本质上就是追求方向的错乱,把收视率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数据,看不到其背后隐含的东西,进而迷失其中,形成恶性竞争。普遍的造假也是在佐证,在相关方眼里“投机取巧”的耍弄数据比老实地追求作品质量,可简单得多,也重要得多。可时间会证明,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之举。【详细

  “观众”才是电视行业生存的土壤

  “作品质量”才是收视率的真正保障,“观众”才是电视行业生存的土壤。可造假收视率的猖狂抹掉了观众通过应有选择权产生的“正常结果”,使之漠视口碑,更抹掉了作品质量的重要性。那些相关方通过黑手段主观地以自身私利为动机来操纵收视率,过度地被利益蒙蔽双眼。只看到表明的数据漏洞可以满足其对收视率的需求,而看不到作品质量这一根本,这样也忽视了观众,甚至是欺骗和伤害了观众。一旦真的失去了观众,其必然会自食恶果。【详细

  所以,造假得管。造假产业链的形成恰如之前所说,有着生存的土壤,即: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收视当然可以是衡量标准的一环,但是不是还可以引入口碑、专家的意见?【详细

  遏止收视率造假,需要在建立科学电视剧评价体系的前提下,从外部加大约束力度。既然有刷量等技术,也一定存在反造假的技术。既要从技术层面挤掉收视率中的废水,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真实。也要敢于亮剑揪出负面典型,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只有真正做出行动、形成效应,“收视打假”才不至于每次都被笑话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媒体风暴”。【详细

  微言大义:

  @霜难降:艾玛,我就说怎么可能有那么的智障看那些剧情啊。

  @尹鸿:没有收视率做基础,电视剧的市场就会更混乱。打击假币,不要伤害真硬通货。电视剧评价与电视剧收视率原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胡乱扯在一起,只会把电视剧行业扯得更乱。

  @爱印要努力:收视率只是一个指标,最终还是要看作品质量。

  @刘春:我相信总局有办法有能力有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用心用钱去做戏,不如花钱买收视”,收视率造假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生态,致使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可能因没有购买收视率而无法进入公众视野。遏制收视率造假,除了行业自律外,恐怕更需要司法介入。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