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置“作品质量”于何地?

2016年12月15日 07:57   来源:红网   王彬

  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电视收视率造假的“黑势力”宣战。有不愿具名的电视剧制片人告诉记者,当下,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费用已经飙升至50万元一集。全国每年播出1.3万集电视剧,也就是说,每年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或高达65亿元。(12月14日人民网)

  电视剧收视率造假在国内不是什么秘密,但其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地下黑产业,猖狂地干扰市场,进行博弈,牟取暴利,这确实混乱过头了。进一步而言,其利益链条紧密依托,黑色产业链野蛮生长,造假金额竟达到65亿元,甚至还会让一些“干净的”电视剧在造假逼迫的情形下出现被迫撤档的状况,恶性竞争的乱象已经显现,这确实令人唏嘘。

  在电视行业,收视率确实是命根子,因为其是电视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指标,有着特定的权威。在这样的前提下,收视率基本上就是实现有效量化的硬标准,成了电视节目出品方、电视台及广告主之间进行交易的最可靠的依据。于是有人说,垄断的收视率是数据造假的原罪,这样的说法有待商榷。

  因为收视率其实只是一个正常的标准,追求收视率本身也在合情合理范畴内,因为正常情况下,收视率就代表着观众的认可程度,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作品的质量,这三者是相互挂钩的,也是正常的存在。那罪恶会出在哪里?就出在对追求收视率“度”的把握以及如何去追求收视率的方面上。也就是说,不应该把板子打在收视率的标准上,而应该打在后面对收视率的“具体利用”上。就是过度放大收视率的作用,盲目追求,不惜造假收视率,完全置观众的口碑以及其背后的作品质量于不顾的境地。

  现实中,电视出品方和各大卫视频道都在过度的追捧收视率,并普遍要求购买收视率,也就是造假。因为即使不去购买,其他家也会去疯狂地去购买,这已经成为常态。再加上收视率本身就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坐以待毙的后果就是自家的收视率被挤压。这样一来,就要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巨额经济损失,电视剧行业的恶性循环也就越陷越深。这现实之痛本质上就是追求方向的错乱,把收视率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数据,看不到其背后隐含的东西,进而迷失其中,形成恶性竞争。普遍的造假也是在佐证,在相关方眼里“投机取巧”的耍弄数据比老实地追求作品质量,可简单得多,也重要得多。可时间会证明,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之举。

  具体而言,收视率本应该是由观众的选择判断来决定,进而形成口碑,而观众的选择与判断也会受作品质量的影响,可造假收视率的猖狂抹掉了观众通过应有选择权产生的“正常结果”,使之漠视口碑,更抹掉了作品质量的重要性。那些相关方通过黑手段主观地以自身私利为动机来操纵收视率,过度地被利益蒙蔽双眼。只看到表明的数据漏洞可以满足其对收视率的需求,而看不到作品质量这一根本,这样也忽视了观众,甚至是欺骗和伤害了观众。一旦真的失去了观众,其必然会自食恶果。

  “作品质量”才是收视率的真正保障,“观众”才是电视行业生存的土壤。相关方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即使现在能获利,那也是暂时的,迟早都会陷入现实困境而无法自拔。现在,清除收视率造假的现实乱象,重回“作品质量为王”的理想状态,还电视剧行业一片清朗之地,就是应有之举。破除收视率调查的垄断性,保证收视率数据的真实性,相关法律和监管的细化、规范与落实,就是应该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