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除夕当晚央视直播春晚收视率为9.032%,低于去年的11.362%,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收视率低于10%。同时,多地卫视春晚获赞,被称创意满满、大气有诚意。(2月11日《现代快报》)
严格的说,央视春晚并不是典型的“电视艺术商品”。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共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品牌,早已经超脱于一般的舞台文艺、电视艺术的范畴,于是才会给春节晚会套上“新年俗”的高帽。也就是说,用电视行业比较单一的衡量标准,来测度央视春节晚会的收视情况,不仅有刻舟求剑般的时空错乱感,还是张冠李戴的对象混淆。
更何况,央视春节晚会已经被定位为“国家项目”,那么,春晚这种准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就此落定。评价政府行为,除了要用成本效益的经济理性,还需要把握好“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基本公共原则,即使是公共文化,也不例外。可见,单单用收视率的市场考核方式,来说明今年春晚在受众中的传播影响力,也不太合宜。
除了收视率还有什么能够把脉春晚呢?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没有找到比较中肯的评估方式,才出现了春晚在被期待、被诟病的恶性循环中“一年一枯荣、春风吹又生”。虽然,春晚是政府资源、文艺手段与现代传播技术的结合,然而,当春节晚会离原来在除夕让老百姓“今晚上真高兴”的初衷渐行渐远的时候,也就难怪只好用收视率来说事了。
以2014年马年的央视春晚为例,人们一直盼望冯小刚导演担纲的春晚,能够延续他在贺岁片中曾经的辉煌,给大家在春节带来更多欢乐。不过,“打死也不再执导春晚”成为冯小刚导演恍然一梦醒来后的肺腑之言。不趟浑水,不会知道水多深,冯小刚导演绝不是春晚“玩票”之后卖乖的矫情,即便不是在倒苦水,起码是远离春晚的个人宣言。央视春晚导演的变化,到冯小刚导演这里,恐怕能用的招数都已经用完了,以前指定过、招标过,总不会再请外国导演吧?
事实证明,春晚的鸡蛋不能全部放进导演这只篮子里。像冯小刚这样票房的宠儿,都遭遇了收视率的滑铁卢,还有谁敢接盘呢?再说,冯小刚执导这场春晚,又被指责为“利益输送”、“公私不分”。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春晚如果变味成了公司“年会”,谁还愿意捧场呢?收视率的难堪,不只是春晚的问题,也是大家内心不满的表现。
春晚到底给谁看?让人看什么?这是央视春晚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春晚收视率指标的主要因素。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该想想春晚走到如今所面对的社会变迁,说法才能有个准头。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河东到河西不是一年,而是经过了三十年,期间一点一点的量变累积起来,没有让春晚发生质变,说明春晚有多“固执”,其中有一条最为值得关注——春晚明明是要走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形式,却总是没有真正地做到从群众中来。
试想,每年春晚哪一个节目如果获得了满堂彩的,不是关注群众、引发群众关注的节目?别以为搞几场我要上春晚的选秀,就是从群众中来。要知道,群众是个集合概念,群众喜闻乐见的,就应该是春晚的最大公约数,只是照顾小众化,无法触及同为群众内心感受的那个点,春晚的收视率再高,恐怕也只是在大江南北同一个频道下,各家各户开电视机没法选择后的无奈表现而已。
当然,任何文艺形式,尤其是大型群体活动,总是要面对众口难调的现实,春节晚会上的艺术家、演员们的创作又都是个体化行为,有时候上春晚火不火,简直就是一次“赌博”,全看运气如何。这样的状况,究竟是艺术的规律如此呢?还是春晚存在“魔咒”呢?其实,要是从概率上计算,还是得看节目与老百姓生活结合的程度,而这一点正是春晚收视率无法体现之处。
相比起来,地方卫视的春晚常常会赢得口碑,看起来是因为央视春晚当了冤大头,不过,没有了“架空”、“悬浮”的气息,才是让卫视春晚逆袭央视春晚的真正原因。总之,央视春晚可以有底气无视收视率的高低,当然,也应该有勇气去面对收视率的挑战。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