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拓宽春运回家路需要“票”外合力

2016年12月1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据报道,2017年春运首日火车票将从本月15日开售,由于配合铁路调图,目前网站购票预售期缩短为30天,这就意味着今年春运抢票时间集中,购票难度增大。(12月8日《新京报》)

  春运买票难,乡愁之外几多愁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硕

  纵观历年春运,火车因其高速、便捷、经济成为人们归家返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报道中我们得知。“购买快速铁路车票的用户比例不断增加,选择乘坐高铁的人数占比达到了41.5%,选择乘坐城际铁路的人群比例也达到了10.3%,整体超过了总数的一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高铁、城际列车等新型铁路运输方式也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但这也对铁路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较往年还有一大不同就是,购票预售期大大缩短了。这压缩了购票时间,减少了“捡漏”买票的可能性,加剧了抢票的激烈程度,人们的购票压力更大了。与此同时,今年春运时间提前,使得学生放假客流与务工人员返乡客流叠加明显,短时间内出现集中人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凡此种种,势必会再创购票难度新高。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着离乡人满满的乡愁;而春运一票难求,更是令乡愁之外更多愁。 

  拓宽春运回家路需“最强合力”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铁路运输作为春运的主力军,相关部门早已未雨绸缪,在常态春运上做足了准备。调整运行图、加开临客、与网约车“联姻”等一系列便民举措,百姓尽收眼底。然而,仅凭铁路一己之力显然难以化解春运难题,拓宽春运回家路还需 “多方合力”。

  拓宽春运回家路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在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黄牛党借机牟取暴利、旅客买不到票逃票上车、购票者为“双保险”不及时退票等等,这些失信行为会让回家的路更加拥挤不堪。将道德的柔性规范与制度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建设提升社会诚信意识,让打造“诚信春运”成为社会共识,是化解春运难题的良方。

  增强智能化的接驳也是一个上策。提起春运运力不足,大家都会想到多建设、多开通。可是春运之后,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让我们认识到这种想法并不现实,利用网络优势让传统产能有效整合才是发展之道。铁路最近推出的“12306+网约车”就是一项值得褒奖的好做法,其他运输部门也应该拓展思路,打破各自为战格局,齐心合力让交通供给的各环节有效接驳起来,形成一个组合拳,来缓解春运等客流暴增时期的运输矛盾。

  缓解春运“一票难求”,功夫在“票”外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国栋

  缓解春运“一票难求”,不能总是盯着铁路和火车票。除了铁路,其他交通部门也需努力,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提供票源,而且有许多功夫还应当下在“票”外。

  眼下而言,高校适当提前放寒假,避免学生流和农民工流叠加;单位落实探亲休假制度,让出游族不再凑春运的热闹;延长春节期间高速免费时段,让更多人愿意自驾回家,这些都是缓解票源紧张的办法。

  更主要的是,给予城市务工人员同等的市民待遇,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改变现在候鸟式的大迁徙,这是缓解“一票难求”的关键。试想,如果广大农民工能在城市安家落户,妻儿老小得以团聚,自然无需再去“抢票”回家。另一方面,如果家乡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也就省去了外出务工春节回家的舟车劳顿,进而缓解了春运的“一票难求”。总之,缓解春运“一票难求”,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这些“选择”,事实上也不仅是针对春运,而是推进改革进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共享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总盯着“票”,指望在“票”上下功夫,是不现实也是很“狭隘”的思路。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