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2月9日:乔丹体育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

2016年12月09日 13: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历经4年纷争后,美国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与中国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商标权纠纷迎来了最终结果。12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对10起案件公开宣判,最高法认定,涉及拼音“QIAODAN”、“qiaodan”等商标的7件案件,迈克尔·乔丹不享有姓名权,剩余3件“乔丹”商标应予撤销,判令商标评审委员会重新裁定。乔丹体育对此回应称,去年12月,最高法对迈克尔·乔丹所提出的再审申请的50件商标做出了驳回申请维持注册的裁定,其中涵盖公司主要使用的中文、拼音和图形商标。本次裁定的10件商标,包括支持迈克尔乔丹的3件商标均系公司注册时间不足5年、在周边其他类产品上的防御性商标,对其目前使用的所有商标均不构成影响。

  球星乔丹首胜,对乔丹体育有何影响?

  由于这是球星迈克尔·乔丹在中国系列商标权诉讼的首胜,作出判决的主体又是最高法院,业内人士普遍将之视为对搭国外名人便车的“山寨”营销行为的警示。然而,本次最高法院宣判的10个案件中,球星乔丹只赢了3个。在中国司法主场内展开的这一系列共68个乔丹商标权纠纷案件中,目前球星乔丹也只胜了这3个。正因为这些商标还是防御性、未投放市场的,球星乔丹的胜诉对乔丹体育目前正在使用中的商标其实没什么影响。【详细

  不过,虽然乔丹体育负责人称不影响主营业务,但是,就品牌公信力、影响力而言,乔丹体育应该说正在进入到一个信任危机时刻。他们借体育巨星之名来实现品牌营销的套路,也会饱受诟病。【详细

  球星乔丹赢了3件商标,我们赢得知识产权意识

  其实早在2012年迈克尔·乔丹提出维权诉求的时候,国内多数网友公众就旗帜鲜明地选择站到了球星乔丹一边。尤其是随着此前一系列判决的做出,在国内网友公众当中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其实是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意识与精神,因为国内网友没有因为侵权者是自己国家的公司,就一味地从情感上进行袒护,而这背后体现出的,恰恰是国内公众法律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远远比某个官司的输赢、某个商标的得失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详细

  本案的终审宣判不仅具有个案价值,对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净化商标注册和使用环境也具有普遍意义,给广大企业上了一堂法治公开课。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傍名人注册商标,虽然可以暂时享受到名人效应带来的品牌溢出价值,但在法治社会和知识产权时代,投机取巧终究是靠不住的。【详细

  知识产权社会里,靠“山寨”创品牌必将走向沉寂

  在知识产权社会里,在法治社会里,靠“山寨”、“高仿”和在商标形象上打擦边球的风险已然越来越高。企业做得越大,品牌做得越响,其法务与经济风险可能就会越高。而在这种高风险之中,企业能不能实现长久发展,也就会成为问号。这显然不是众多中国制造和民族品牌应该走的路。除了质量、口碑,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根本没有任何近路可抄。【详细

  乔丹体育在判后的声明中,极力宣扬“乔丹”乃是他们努力打造的“民族品牌”。我们其实心知肚明,“乔丹”所指向的,就是那位篮球场上的飞人。随着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力度越来越大,靠“山寨”来发展“驰名商标”的创品牌行为必将走向沉寂。【详细

  微言大义:

  @草原雄鹰刘媒婆:乔丹赢了,乔丹输了。

  @我控几不住我计几啊:一直以为“乔丹”真的是乔丹创立的品牌。

  @袍哥老杨:后来才知道“乔丹”这个品牌是山寨的,和迈克尔·乔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飞羽歃血:非常鄙视“乔丹”这个品牌,明明侵犯了人家权利,还死活不认,而宣传广告又死皮赖脸地与乔丹拉上关系。

  @黄易喷子特工队微博7组:“乔丹”这个名字在美国就像“王静”在中国一样普通,你叫这个名字,所以别人都不能叫了?

  @ChangRay丶:不叫“乔丹”,谁会知道它这个品牌?

  @我系王怀坤:不过“乔丹”这个品牌现在做得也还可以,特别是球鞋便宜耐磨。

  @香克斯shankusu:蹭热度的品牌能做什么好东西出来?太LOW,永远做不大,就跟“阿迪王”、“纽巴伦”一样。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最高法终审判决,“乔丹”商标案尘埃落地。球星乔丹不蒸馒头争了口气,而乔丹体育虽然丢了面子却保住里子。看似皆大欢喜,但对乔丹体育来说,其发展前景却因此而蒙上一层阴影。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日益深入人心,“山寨”这条路必将越走越窄。其实,与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放,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361°现在风生水起,还有多少人记得或者在意它以前曾经叫别克呢?361°的前身别克因为侵权被迫改名,反而“因祸得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乔丹体育为何不能学学呢?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