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金水道的显梗阻和隐关卡

2016年02月26日 07: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贤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本质是以水为媒,发挥长江航运的低成本、运量大、耗能少的优势。然而,尽管长江已成全世界繁忙的内河航道,仍面临上游不通、中游不畅、桥坝隔江等关卡。而“九龙治江”的体制积弊更形成难以捉摸的隐形障碍,制约着长江黄金水道潜力发挥。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历来以河道“九曲回肠”、沙洲变幻莫测著称,是长江航道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去年底,总投资约43.3亿元的长江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工,荆江航道枯水期最小维护水深从3.2米提到了3.5米以上,可满足万吨级船队和3000吨级货船双向通航。

  然而,长江航道整治仍面临三大瓶颈——

  瓶颈一:上下仍存在两个关卡。荆江河段位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之间,目前整治的是昌门溪到至熊家洲段,枝江至昌门溪在整治,熊家洲至城陵矶段迟迟未动。两头不畅,荆江“中梗阻”就难以解决。

  瓶颈二:上游四川宜宾至云南水富航道不畅,目前只能航行一些小机驳船,亟须开展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让千吨级船舶尽快通达,打通西部通江达海的通道。

  瓶颈三:支流航道等级低,干支联运效应弱。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地区并不一味提高航道水深,而注重干支衔接、江海直达的高等级水系航道网络建设。但长江支流河道宽浅散乱、洲滩密布、河床冲淤变化大、航路多变且极不稳定,目前只能通行500吨级的船舶,与发展需求极不相称。

  除了航道本身的瓶颈,三峡大坝对长江航道的“封锁”更让人一筹莫展。如何冲破这些“腰斩”长江的人工关隘,历来是黄金水道建设中争论的焦点。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三峡船闸客货通过量达1.196亿吨,与2014年相比增加3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平均每天有近300艘船舶等待过闸,平均待闸时间60小时左右。

  一边是通过量屡创新高,一边是三峡船闸的通行能力提前19年达到双向1亿吨的设计能力。由于三峡船闸待闸时间延长,船舶运输周期随之延长,水运优势下降明显,已对西南地区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如重庆的航空燃油屡屡告急。

  三峡大坝斩断长江上中游航道,南京长江大桥等一系列桥梁又锁住中、下游通道。前些年,长江大桥“炸桥”之争不绝于耳。

  2006年1月上旬,长江黄金水道开发主题报告会在上海举行,长江沿岸城市20多位副市长共聚一堂。长江上游一名官员就放了一炮:“长江上现有的桥梁是重庆发展的瓶颈,导致大型货轮‘上不去下不来’,长江上有些老桥要改造,个别老桥要炸掉。”

  虽然没有指明,但与会者明白,所谓“老桥”,一是1957年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二是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这两座桥净高都是24米。

  对此,长江下游官员提出了异议,“一来南京长江大桥是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不能因为长江黄金水道的畅通而切断南北铁路大动脉。二来,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游还有十几座净高24米的长江大桥,如果要炸南京长江大桥,那就要从下往上一座座炸。”争论过后,一切照旧。

  据统计,1995年后的10年,长江上新建大桥以平均每年3座的速度增加,长江已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工程最密集的河流。至2020年,跨越长江的桥梁和隧道将达124座。在2800多公里的通航干流上,平均20多公里就有一座跨江建筑。长江中上游大量出口货物选择公路、铁路运输而舍弃长江水运,制约了长江中上游运能的发挥。

  航道卡口、大坝、桥梁等瓶颈通过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攻关可逐步突破,关隘背后的“隐形关卡”更让人头疼。

  投入单一化。内河航道建设主要靠中央财政投入,各地等靠要思想普遍,资金严重不足,需探索多元化投入方式。以荆江航道整治为例,几十年来各地等待中央资金投入,一直没有整治。昌门溪到枝江段迟迟没动,就是谁掏钱的问题没形成共识。

  管理分割化。长江交通运输管理分割,大多是部门、地方利益主导。航道整治缺乏合力,荆江上下游关卡难除;桥坝瓶颈如何破除,都以站在各自角度各说各话。港口下放到地方之后,长江港口建设一哄而起,贪大求全、重复建设突出,如九江地区152公里的岸线,就有150多家港口。

  多式联运水平低。长江货运吞吐量虽连年增长,但其52.5%的通航里程并未充分高效利用,通江达海的资源配置、集疏运网络还十分薄弱,尤其以沿江港口为节点枢纽,水、铁、公、空、管等五大运输方式分割独立、布局分散、标准各异、结构不一,缺乏对接与联运能力。

  这么多年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南北向交通较发达,东西向交通滞后,要强化长江沿线交通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保证长江干线航道畅通高效,进一步完善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建设与互联互通,才能加强与京广、京九等纵向通道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