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江证券董事长坠楼与A股股指新低

2016年01月27日 14:08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1月26日有消息称,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杨泽柱于当日上午坠楼身亡。据媒体报道,杨泽柱于今年1月被通报“接受组织调查”,正在停职检查,接受有关部门谈话调查。

  也是在26日,国内A股市场再现千股(1019只个股)跌停景象,绿意盎然。26日沪指报收于2749.79点,跌幅高达6.42%,股指为14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媒体报道说,截至收盘,昨天沪深两市累计资金净流出487.21亿元,沪深300成分股整体净流出112.66亿元,净流出额为近10个交易日新高,资金呈整体逃离状。

  资金离场背后的因素是什么,用“情绪”两字恐怕难以圆说。实际上,前几日,就曾有分析认为近期股市将遭遇主力抛售,原因是近来的“行情”不妙。这里所谓“行情”,就是各大商业银行的“行情”。

  22日有消息称,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2名员工涉嫌非法套取38亿元票据,同时利用非法套取的票据进行资金回购,且竟然通过种种银行内部关口连台账都未建立,然后将回购款中的相当部分资金注入股市……近期股价持续下跌,致使农行出现巨额资金缺口无法兑付。为此,去年底,银监会发文对各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作出风险提示,并出手整顿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有媒体报道说,某大行北京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据此下发通知,自1月14日起对其行内的票据融资业务进行风险管控,仅办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承兑银票的票据贴现业务。

  这个“行情”在银行票据市场间传播迅猛,致票据贴现利率出现大幅上扬。1月20日,直贴市场屡次涨价,涨幅超30个点,转贴市场也大幅涨至30个基点。为什么一家银行感冒发烧,家家银行上火、打喷嚏,这其中原因就在于银行业内人士都清楚,农行能犯的事,哪家银行也不敢拍胸脯打包票说自己能够免疫不犯事。

  股票市场上,人们时常惊叹潮水般涌入的巨量资金所由何来,也常常猜测其与银行产品和业务的潜在关联。不过,在潮水上涨时,股市弄潮儿们劈波斩浪,个个畅意无比,收获多多。现在,股潮退去,人们发现不少所谓站立潮头者,却原来都是在裸泳。农行北京分行的票据弊案让裸泳者现了形;各大商业银行由此而来的慌张,也让人们根据排除法所作的猜测有了更多的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金融机构的票据融资规模为45,838亿多元,占各项贷款的5%左右;这个数额比2014年底的29,232亿多元增加了16,600亿多元。但是,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真实的民间票据交易规模可能是央行数据的10倍以上,其通过中介快速倒手加价。这其中的危险在于,有的票据中介是以票据倒手赚贴现差价,有的票据中介则是套取资金放高利贷或直接进入股市,而拿到高利贷的人要跑赢利息,十有八九也要把资金投入股市……如此,票据贴现资金高杠杆流入股市,一旦股市下跌,对于上述投资者来说,就一定是血本无归。

  问题更在于,即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票据贴现余额与上证指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但是,银行资金以违法方式流入股市的规模有多大,是难以统计的。银行票据期限短,流动性强,监管一旦加强,相应资金就会被抽走,以便及早平仓脱身,收回现金,暂补漏洞,接续银行票据融资的资金链。

  当然,此中最危险、也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恰在于股灾的传导性,即股灾引出银行票据弊案的爆发潮。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长江黄金水道的显梗阻和隐关卡    2016年02月26日
  •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保护之困    2016年02月26日
  • ·长江“砂霸”背后潜藏腐败    2016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