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需要走好“三步棋”

2016年07月01日 15:00   来源:光明网   朱永华

  据《经济参考报》30日报道: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运输成本、取水、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化工企业多采取沿江、临海布局模式。久而久之,化工产业在长江流域星罗棋布,密集区还在不断向上游、支流拓展。目前,长江上游宜昌、长寿、万州、涪陵等化工园区相继建成,加之长江中下游南京、仪征、安庆、九江、武汉、岳阳等地是我国传统石化产业聚集区,长江成了“石化走廊”。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97千米,穿越中国西南、中部、东部,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经中国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三分之一中国人口。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曾几何时,以长江经济大开发发展意识指导下,沿江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利用长江的水源优势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在给沿江各地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让这条华夏母亲河付出了沉重的污染代价。

  有报道称,干流近岸水域和部分支流污染严重,上游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中下游湿地湖泊生态功能加速退化,湖泊水库普遍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不仅让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甚至直接威胁到人居安全。尽管在今年初,中央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压倒性的战略地位。但长期历史遗留和沉淀下来的诸多问题,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难以化解的障碍和矛盾,如何科学利用长江资源,既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又能对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最大保护,以笔者看来,更需要走好“三步棋”。

  第一要科学布局,沿江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用水和排水量都较大,将用水和排水量及污染微小的企业迁离沿江地带,关停并转一批产能落后的中小型化工企业,对重污染大型化工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并对其进行总量控制,实现以大型化工企业为主导的沿江经济体系,这样既便于污染排放的监控,更利于环保科技资金的集中投入。同时也可以保障市场化工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进步。

  第二要对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无论是经过科学处理的合格排放,还是看似没有污染的工业排水,其根本上都与“原生态”的长江水质相差甚远,即便是经过严格处理的达标排放,也难以避免对长江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因为有“科学布局”的前提,不仅实现总量排放控制相对容易。随着科学的发展,更要鼓励大型重污染化工企业实现“循环用水”,确保排放总量的逐年降低。

  第三要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国一盘棋”和执法联动,现实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长江的“分段而治”,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化工企业在沿江选址上“东方不亮西方亮”,下游把企业赶出去,上游却又迎进门成为“座上宾”。在对污染防治上形不成统一步骤甚至统一意志。更给环保执法带来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笔者认为,对于长江的生态保护,应突破区域局限,由沿江各省市集中设置一支环保执法查处队伍,甚至可以参照司法部门“异地执法”的方式,既可以有效避免属地基层政府的袒护,更可以违规违法企业切实感受到环保法规的“钢牙铁齿”。

  另外,对于长江两岸的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也不能等闲视之。沿江各地除了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两岸居民群众环保意识之外,还应该对两岸的村镇文明建设和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上有所偏重。总之,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既是为了沿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在维护两岸百姓群众的居住安全。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而利用则更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春水”和绿色健康的经济发展才是民之福、国之幸。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长江黄金水道的显梗阻和隐关卡    2016年02月26日
  •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保护之困    2016年02月26日
  • ·长江“砂霸”背后潜藏腐败    2016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