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购房补贴对购不起房的市民的确有失公平,而且大户型补得多也欠公允。政府出台每一项公共政策时,都应该约束好权力边界,更应照顾公平正义,莫要“顾此失彼”。
资料图片:沈阳,市民从映在冰水中的楼盘旁经过。(来源:CFP视觉中国)
据央视财经报道,沈阳推出16项房产新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购房补贴政策:90平米以下的给予每平米30元补贴,90到144平米的每平米补贴50元,144平米以上的每平米补贴150元。签署购房买卖合同之后,市民在办理房产证时就可以得到补贴款。
进入11月,天是愈发冷了,估计沈阳房地产市场的冷清程度不会比天气好到哪里去。否则,地方政府就不会如此焦急地燃起冬季楼市的“一把火”,如此“重磅”推出包括购房补贴在内的16项房产新政:鼓励被征收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延迟土地出让金缴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可按实际开工面积进行缴纳等。其中,最令外界关注的是对居民购房进行差别购房补贴。人民网曾称,“这是沈阳市继放开限购以后,对房地产市场力度最大的刺激政策”。
一问沈阳“房产新政”:如何寻找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过去“以限治房”的房控思路的确与市场作用相悖,而放松限购、限贷则有利于市场回归,这个毋庸置疑。这次沈阳的“房产新政”,把“救市”向纵深演绎,除延缴部分土地出让金等刺激房市政策,连给予购房者相应财税补贴这个“老套路”也被纳入。那么,这一系列政策真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吗?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髓,可如今“市场作用”却屡屡被当成“万能筐”,啥都想着往里装。其实不止是沈阳,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刺激房市的文件条文里,都“依例”安上这么一条大口号:“让房地产市场回归一个健康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关领导曾表示,沈阳楼市平稳,沈阳房地产没有泡沫,很理性。对此,公众难免疑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台房产新政16条?要让市场主导,政府为何还要伸长“有形的手”,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呢?
面对楼市的变化,地方应努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主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下大力气培育稳定的、可持续的新经济增长点,否则就难以彻底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二问沈阳“房产新政”:救市政策会不会“顾此失彼”?
对于沈阳的分户型的差别化购房补贴政策,有网友评论称,“号召沈阳市民抢购140平米以上的大宅子,这不是明显的劫富济贫吗?政策有失公允!”也有不少网友质问,买房补贴是谁给的权力?有何法律依据?有的人更直言,“现在楼市低迷,政府出手相救无可厚非,但要拿老百姓的纳税钱补贴给那些购房者,对那些不购房或购不起房的市民公平吗?救市顾此失彼乱作为”。
笔者认为,沈阳推出“大户型大补、小户型小补”的购房补贴政策,恐怕与该市房地产市场不同户型的库存积压状态有关。购房补贴对购不起房的市民的确有失公平,而且大户型补得多也欠公允。政府出台每一项公共政策时,都应该约束好权力边界,更应照顾公平正义,莫要“顾此失彼”。同时也需要指出,房地产市场的适当调整,对行业整体其实是有益的,市场作用与公平原则比所谓的救市政策更有助于楼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中国楼市进入“新常态”
王振峰:中国楼市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