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草根创业”将迎来最好时代……

2014年09月18日 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这个国家从不缺乏敢于追求“自己给自己打工”的人,也并不缺少成为传奇的机会。这个国家的人们已经用“MADE IN CHINA”证明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商业意志,但还远远不够。只有走出“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的浮躁心态,只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我们才能支撑起一个真正的现代化中国。

资料图片:三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辞职创业,为市民提供半成品净菜服务,受到北漂一族的追捧,近期更获得千万投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进简政放权,尤其是实施商事制度等改革后,新设企业大幅增加。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特别是在改革中“呱呱坠地”新生者的扶持,让它们在公平竞争中搏击壮大,可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月17日中国政府网)

  曾几何时,“国考者众”与“创业者寡”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开的坎儿。而如今,当三个80后白领辞职合伙卖半成品菜获千万投资、四名IT男改行开店卖肉夹馍日进万元等消息在网上疯传时,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找工作”的队伍,在创业的土壤上摸爬滚打……

  辞职去创业日渐成为一种时髦,当越来越多的人不驽马恋栈,不贪图安稳,而去寻求个人的价值时,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

  “裸拍”胆大源自身材好,创业胆大来源于条件好。当年,俞敏洪要出来创业时,他说“如果我辞职,我会饿死的”,这反映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创投环境。而今天,社会提供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多,“托底”保障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们才有了这份果敢和魄力。

  近年来,政府为鼓励人们创业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首先,下放、取消了数百项行政审批权。让政府的手从不该管的地方收回去,减少了对创业者不必要的干扰。其次,加大税收支持。在现行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的基础上,从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也纳入暂免征税范围。另外,加大融资支持。采取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等措施,引导担保、金融和外贸综合服务等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

  当下,接连出台的利好政策为人们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有人说,“草根创业”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过,都说江山易攻难守,创业容易守业难。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欧洲、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竞争相对激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达8.2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

  李克强总理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到,小微企业生生死死是正常现象,我们不仅要让企业“生出来”,还要让他们“活下去”、“活得好”。为此,一些优惠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就亟待打通。只有当政府的手收回去,市场之手才能在要素配置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让创业者享受到更为公平的机会和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众多小微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这些草根创业者把阿里巴巴抬进了纽交所。”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阿里巴巴今天的每一分钱市值,依靠的就是这些有梦想的平凡人。”

  这个国家从不缺乏敢于追求“自己给自己打工”的人,也并不缺少成为传奇的机会。这个国家的人们已经用“MADE IN CHINA”证明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商业意志,但还远远不够。只有走出“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的浮躁心态,只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我们才能支撑起一个真正的现代化中国。(中国经济网 周姗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中国创业榜样”帮助更多青年创业追梦

     留住“阿里巴巴们” 要有“月下追韩信”精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