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银行抢存款怎成作假游戏?

2014年06月10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银行缺乏金融服务意识,在存贷比考核、规模导向的经营环境下,“拉存款”就成了生存法则。未来,银行只有放下傲慢的架子,才能向民间要“钱途”。 

银行存款

图片来源:陈学纶/东方IC

  6月底是集半年末、季末和月末“三点一线”的时点,存款数对资金信贷“双紧”形势下的银行至关重要,包括国有银行在内都不惜血本到市场上“抢存款”,这种鏖战已接近白热化。小张是在南京专为外地银行拉存款的“资金掮客”,他们游山玩水的费用全部由银行负担。银行对这些存款大户们热情有加、专车接送,吃喝拉撒全包,还附送土特产。(69日《第一财经日报》)

  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比如银行招聘实习生看其父母存款等等。中国的商业银行似乎陷入了“拉存款”的宿命。银行缺乏金融服务意识,在存贷比考核、规模导向的经营环境下,“拉存款”就成了生存法则。

  或许有人疑问,“吃喝拉撒全包,还附送土特产”不是很有服务意识吗?那只是针对存储大户。对大储户,他们会放低身段;而小储户就没那么幸运了,别说附送土特产了,连小额账户管理费都不能免交。这就是银行的矛盾之处,月末岁尾,他们竞相吸存,甚至不惜作假,在特殊时点搞存款“一夜情”,但又看不上小额存款。

  2013年年中,银行陷入困境,出现流动性紧张;同样是在这一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展示了强大的揽储能力,小储户被他们奉为“上宾”,享受着“投资-收益”的乐趣。事实证明,“钱”途在民间,余额宝仅出现短短6个月,规模就已突破两千亿。

  如果说看不起小额储户、缺乏金融服务意识是银行疯抢存款的主观原因,那么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备受诟病的存贷比考核。

  存贷比管理是央行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实现资产负债管理、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的改革产物,75%的“存贷比”对控制流动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银行同业存款未被纳入存款口径,再加上2003年之后,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来提供,事实上,很多银行的存贷比低于75%。目前,银行系统的存贷比约在65%左右。

  从实际情况看,存贷比并不是衡量一家银行流动性水平的优秀指标,但它带给银行的存款考核压力不小。特别是在关键时点,存款数额影响银行财务指标、员工奖金等。重压之下,必然产生“走钢丝”的行为,比如银行花钱买存款,日息动辄千分之三到五的“洗澡户”越来越多。

  银行竞相弄虚作假的金融风险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不能正常反映货币流动性,影响国家金融政策的精准性;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灰色地带,甚至触碰法律底线。

  其实,未来改变这种现状的路径也较为清晰。一是改变银行“存款考核为王”的现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曾建议,用流动性覆盖比例和净稳定资金比例来代替75%的存贷比。二是银行要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增强服务竞争力,只有放下傲慢的架子,才能向民间要“钱途”。(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跳出75%看银行存贷比

     银行岂能变成吸款机?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