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政府网站上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三公”经费外,不少还将会议费单独列入。记者发现,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一些区县、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会议费,有的甚至平均每天一会,一天要花费数十万元,引发了不少争议。(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文山会海,已是“深入人心”的机关印象。如果不是广州首个主动会议费账目,我们恐怕无从“领略”到“一些区县、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会议费”的奇观,恐怕还不会想到文山会海背后有着如此吓人的会务开支,以至于让组织者都替这荣升“第四公”的会议费,进行一番煞有介事的“情况说明”,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汹汹舆论的围观之后。
无论是“将部分培训费列入了会议费预算”,还是“将此前列入专项的战略性主导产业资金中的费用列入部门预算”,在会议费飙升这个问题上,内容可以五花八门,但在性质上的“口径”是统一的:都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只是前者说是对统计口径的理解不统一,后者则说是统计口径的调整。
统计口径其实原本是一个极为生涩的技术词汇,但是近年来在颇多公共场合能见其影子,并且常常在重要节点“力挽狂澜”。当人们感觉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加大,收入增长明显赶不上物价上涨,质疑国家职能部门发布的消费指数时,有关部门和专家解释为“统计口径不一致”,即住房及其他部分消费品价格并“未列入”消费指数进行统计;而当人们对职能部门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进行质疑,认为人体感觉与检测数据不符时,相关部门也会拿出检测项目并未包含全部污染物,即感觉到的污染未被纳入检测范围,实质也是“统计口径不一”,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到统计口径本身而言,即便读来生涩,但是其本义只是对统计活动中的所采用标准的阐述。既然牵涉到标准的问题,自然是在范围上、方式上甚至时间上都会因为不同的设定而出现完全迥异的统计结果,就此而言,因统计口径所发生的数据差异,是极为正常的。但是再回到广州各部门的会议费预算来看,所谓统计口径还是那个惯常使用的“筐”,个中破绽显而易见。比如将“培训费列入会议费”,这两个完全不同科目的费用,何以能合并同类项呢?将“战略性主导产业资金也列入预算”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奇葩,让人不得不追问的是,所谓“理解”是谁的“理解”,而“调整”又是依循什么样的逻辑呢?
很显然,“统计口径”这个词的上镜频率是被利益牢牢绑架的,荣升“第四公”的会议费背后,其实根本不是统计口径的问题,而是当前“预算管理的松懈,支出随意、混放的现象”的真实反映。
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之下,仍然不能“喝止”这种统计口径问题背后的乱象呢?关键还在于公开不足,当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一切涌动暗流,一切暗度陈仓,都将无处遁形。而公开则不仅仅在于数字上的公开,更要有具体且细节的公开,能让民众看得懂。唯有看得懂的预算,才有能使劲的监督。当统计口径变得无所作为,文山会海自然也就能得到压缩。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