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以及经济数据的不及预期,在市场心理层面产生波动,一些人认为经济前景不明,并进一步反馈于市场投资决策,直接表现为抛盘压力大增。这些回落的数据只是经济结构转型初期的外在统计表现而已,市场在经历了起伏后心态不稳,对于表观的数据更倾向于选择悲观的解读,而忽略了静态数据掩盖下的内在积极的经济力量正在孕育。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不利经济形势,政府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一季度、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7%,实属不易。纵向来看,这一增速虽低于前两年,但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60多万亿元的情况下,经济增长7%相对应的不变价增量比去年增长7.4%还要多;横向而言,这一增速不仅远高于二季度美国环比折年率2.3%、日本
-1.6%、欧元区1.3%的增速,也明显超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仅次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发展阶段相对较低的印度一季度7.5%的增速。
从经济结构上看,第二产业的增速放缓,以及第一、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恰恰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有序推进,经济内生力量正在孕育成长。工业加快调整转型,前7个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比整体工业快4.1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服务业占比为49.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5和2.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三大产业中的领跑格局,且增速有所加快;农业生产持续向好,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有效弥补了第二产业增速放缓对稳定经济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换个角度看,第二产业的增速放缓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5.9%,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从要素投入看,前7个月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大幅增长56.7%,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企业收入和利润明显快于整体工业。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孕育成长。随着“互联网+”行动向更广领域拓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在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普惠金融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大战略”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各地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的对接,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的新引擎、新载体、新样本作用突出,这些都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因而,在看待静态的数据时,还要透过数字,综合分析对比。而且,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数据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为什么中国市场一举一动能对境外市场产生影响?这本身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