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仍将面对内外两方面的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里,促进经济稳定成长与启动全方位经济改革两条线应同时推进。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已成为多方共识,甚至运行进程还会有些“闷”,经济景气程度虽不至于太差但也不会太高,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应该问题不大。
图片来源:许丛军 / 东方IC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认为:“我相信2014年经济会是乐观的。”厉以宁指出,不要听信境外唱衰中国论调,他们不掌握情况。
笔者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依旧深处国内外艰难且复杂的大环境中,但既不会像境外说得那么悲观,也并不会很乐观;整体运行将有可能显得有点“闷”,但仍可保持稳定增长。
之所以说,2014年的中国经济可能有点“闷”,主要在于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着重重挑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处理,诸如产能过剩、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潜在金融风险(比如地方债、房地产泡沫等)以及可能更多地体现在食品、用工及住房价格等方面的结构性通胀问题。
一方面“调结构”、“稳物价”任务繁重,另一方面还需在“稳增长”与“促改革”之间寻求一种前进式的平衡。比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型和推动市场化这两大方面,改革取得突破或将有较好的预期,去年推进的工商注册登记改革、设立上海自贸区等都是很好的印证。
产能过剩是当下中国经济一大主要矛盾,而造成产能过剩的无非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问题,并且之间也是动态变动的。产能问题牵涉面很多,有土地、水、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也有地方GDP政绩观、融资性过度进口、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因素,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需求层面。
据报道,有关部门正酝酿推出新一轮“走出去”支持政策,以加强国内过剩产能的对外转移。产能向外转移的确是不错的方向,但要做好难度不小,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大方向应该还是要放在国内,比如新型城镇化如何更好地推动,服务业如何加快发展,特别是金融业、消费电子业、物流业、医疗卫生等服务业如何有序健康地提升质量和水平。
大力提升外贸质量,提高“中国制造”的对外竞争力,让外贸更好地由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形态,中国经济将获得强“支撑”。另外,经济要突破“闷”境,上升还需依靠科技创新。政府应强化市场价值导向,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战略上要运用好市场化原则,努力处理好驱动经济、服务民生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促进关系。
总之,今年中国经济仍将面对内外两方面的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里,促进经济稳定成长与启动全方位经济改革两条线应同时推进。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已成为多方共识,甚至运行进程还会有些“闷”,经济景气程度虽不至于太差但也不会太高,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应该问题不大。事实上,前年、去年中国GDP增长率也在7.7%附近,即使低了一点点,规模和速度弱了一些,但“质”更为重要。我们倾注了那么多心血,下那么大决心和勇气去推进改革,还不是为了提升中国经济的“质量”吗?(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中国失去诱惑力?外资也应与中国经济一同转型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做好顶层设计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