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别被市场“炒鱿鱼”

2013年12月18日 06: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繁荣,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文化发展依然是“戴着镣铐跳舞”,改革很不彻底。文化体制需要改革,需要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接受市场的检验。

文化强国之路

资料图

  近日,李长春同志卸任后的首部著作《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12月至2013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文化改革发展的历程,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16日《工人日报》)

  很多文青怀念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思想是多元的,艺术是多样的,诗人是受人崇拜的,是可以找到漂亮老婆的。现在,一切向钱看,诗人是迂腐的、穷酸的,是会被饿死的,美女更是对其看不上眼的。荧屏上充斥着抗日神剧、谍战剧、古装雷人剧,艺术的匮竭、思想的荒芜让人深感无力。

  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不该如此。有人说,是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们金钱至上的观念,造成了文化的受冷落。其实不然,纵观历史,国力强盛时,文化艺术风格往往恢弘大气;国力不济时,文化艺术风格则沉郁悲慨,各有各的美,但都不是束手束脚,难以施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李长春同志在《文化强国之路》中提到的,“传统的体制束缚了文化生产力”。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经济体制改革,使我们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走向市场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年代。1992年及随后一个时期,是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确立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也令中国经济走向又一个辉煌。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繁荣,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文化发展依然是“戴着镣铐跳舞”,改革很不彻底。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系统作为事业单位,太过于行政化。根本不会去争取观众、开拓市场了。由于长期游离于市场之外,因此也就被市场边缘化了,或者说是被市场‘炒鱿鱼’了,失去了生机活力。”李长春同志在书中提到。

  我们的很多文化艺术作品是给领导看的,是为评奖准备的,不接“地气”,脱离老百姓的需求,既不能反映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也不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启迪,只能逐渐进入历史的“垃圾箱”。

  文化体制需要改革,需要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接受市场的检验。“不进入市场,不‘去行政化’,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善良,结果也只能是进博物馆的结局。”李长春同志在书中写道。

  经济学家科斯惊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但同样也担忧,“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需要开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这都提醒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此之际,《文化强国之路》的出版,或许更能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带来启迪。(马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文化强国应尊重善待传统

     文化强国的“精气神”在哪里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