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底特律破产警示我国 城市应多元化发展

2013年12月07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许一力认为,我国有太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和产业的决策中,从产业园区到新城开发、再到招商引资,政府之手无处不在。实践证明,政府往往不比市场更聪明。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营造出优秀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平台,而非变身为企业。这恰恰符合目前政府改革中简政放权的大思路。

底特律破产

  图片说明:当地时间2013年12月3日,美国联邦破产法官罗兹做出裁决:底特律市符合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相关规定,符合申请破产保护的资格。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城正式宣告破产,它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图片来源:Paul Sancya/东方IC)

  中国刚提出来资源型城市的设想,新型城镇化的新闻也铺天盖地,就在同一天,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终于破产了。底特律的破产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警示作用。

  底特律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当下工业城市的发展模式如出一辙——资源型单一发展。这样的模式在初期对城市发展有着较强的推进作用,但随着经济周期、消费偏好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城市的短板就逐渐显露出来,城市转型非常困难。最终,底特律也恰恰死在了投资浪费之上。

  底特律是所谓“大厦集群”的受害者。它的城市发展采用了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地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来刺激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使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单一的汽车业,违反了城市多元化的本性,最终也让底特律成为美国汽车业衰落的直接受害者。

  可惜的是,这种模式在我国却仍然被诸多地方政府“奉若神明”。眼前可举的例子很多,2008年钢铁价格鉴定,鞍山市经济开始走出滑坡;2012年煤炭进入严冬、神木、鄂尔多斯等炒煤圣地相继遇到发展瓶颈。此外,云南东川、湖北黄石、甘肃玉门,这些都是依赖着单一资源模式发展的城市,也都随着产业的没落或者资源枯竭导致经济快速衰落。

  一旦出现了经济下行等环境因素,这些单一产业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会严重低于综合型城市。尤其是类似制造业或者重工业为支柱的地区,畸形发达的第二产业挤压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金融业。由于资源行业竞争力强、贷款风险小,金融机构“垒大户”的现象突出,抑制了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动力。这导致金融业的资产配置功能在产业过度集中的城市中不仅无法发挥正面作用,反而会加速城市瘸腿发展的规模,进而累积风险。

  主要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干预市场太多。大批地方官员本着“在我任期内兴建一批符合经济周期产业”的目标,强制性的将城市发展模式锁死,并且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个单一产业主导经济死路模式下的鬼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的很多城市发展太过迅速,至今仍然维持在经济上升周期的余晖中。这些没有经历过衰退的城市,根本无从知晓当前的发展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承担经济风险,而真正风险却随时可能到来。

  说到底,我国有太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和产业的决策中,从产业园区到新城开发、再到招商引资,政府之手无处不在。实践证明,政府往往不比市场更聪明。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营造出优秀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平台,而非变身为企业。这恰恰符合目前政府改革中简政放权的大思路。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以此为蓝本实施,兼顾特色与综合的城市集群。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的时期,这种模式才显得更加重要。(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鉴“底特律”之兴衰 考“地方债”之得失

 

     谨防“新型城镇化”扭曲性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