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鉴“底特律”之兴衰 考“地方债”之得失

2013年12月06日 06: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郭施亮认为,由于我国在相关的法律中并没有地方破产一说,或者可以认为是不允许地方发生负债破产,因此底特律破产现象难以在我国上演。但是,经历了底特律破产事件后,我国更应该对地方债务危机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再走过去盲目投资的路了。
地方债;底特律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3日,美国底特律,美国联邦法官3日批准了底特律的破产保护申请,称底特律符合美国破产法第九章的破产保护条件,但代价是当地退休人员养老金将被削减。(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123日上午,美国联邦破产法官罗兹做出了裁决,认为底特律符合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相关规定,符合申请破产保护的资格。由此,底特律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之一。作为一个兴建于1815年,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底特律,最终走向了破产之路,让人唏嘘不已。

  底特律为何会陷入破产的困境呢?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巨头裁员近14万人。裁员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对底特律模式产生了质疑。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底特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汽车产业基本撑起整个城市的发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底特律过去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车产业的兴起,而如今,当地汽车产业创新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随着汽车产业逐渐陷入困境,长期依赖于此的财政收入也难以维持,最终成为底特律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底特律的破产并非偶然,当地长期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回归国内,近年来地方债务危机时刻困扰着我国。也有评论认为,中国版的底特律危机正在上演。

  根据数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地方债务出现了规模式增长趋势。其中,2009年地方债务同比增长速度高达61.92%,总负债规模近9万亿。而到了2010年末,全国的地方负债规模已然飙升至10.7万亿。如今,根据不完全数据监测,地方显性债务约14万亿,而地方隐形债务约11万亿。另外,当期仍属于全国地方债务的偿还高峰期,地方偿债面临的压力空前。

  在国家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将从何而来?

  一般而言,以银行信贷、开发性金融为主的间接融资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不过,传统的融资手段,也难以满足巨大的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因此,针对这个问题,管理层提倡融资多元化的模式。另外,目前以债券、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在城镇化建设融资上整体占比不大,未来或逐渐打开这一块的融资空间。

  在城镇化率高速提升的同时,我们却看到了“伪城镇化”现象的蔓延:受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他们却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且收入水平远低于普通的城市居民。

  “伪城镇化”正在蔓延,且波及的群体正以规模式的数量增长。部分地方强征农民土地、强拆农民建筑物等已成为了常态,使得失地的农民被迫走向城市。由于户籍、社会保障等措施无法尽快完善,最终导致这种“伪城镇化”现象的加速扩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地方借助城镇化得以增收,而大量的农民工被迫迁移至城市,社会贫富差距将愈发严重。如果城镇化不能创造财富,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即使合乎规范的融资也是没有回报的,也将会形成巨大的泡沫。

  由于我国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地方破产一说,或者可以认为是不允许地方发生负债破产,因此底特律破产现象难以在我国上演。但是,经历了底特律破产事件后,我国更应该对地方债务危机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再走过去盲目投资的路了。(中国经济网网友 郭施亮)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政府债务审计风暴来袭 底特律模式的思考

     美国底特律申请破产 城市新危机的警钟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