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梁瑜:八项规定关乎经济合理运行

2013年11月14日 06: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政府部门拿自己开刀,缩减开支,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但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减税,老百姓有能力花钱,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而减少政府可支配收入,也能从根源上约束政府消费行为,有利于其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过渡。 

公款消费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近来,一些政府机关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八项规定实行以来,从严禁公款吃喝到严禁办公室、车辆超标,再到严禁公款送礼、公款贺卡,事无巨细,一道道禁令让公款消费应声回落。“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李克强总理强调,“削减政府开支,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政府部门拿自己开刀,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改革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中纪委近日亮出了“成绩单”。今年18月,仅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自身,在落实八项规定以来,就有了这样的改变:机关会议费下降84.06%,招待费下降52.07%,培训费下降37.87%,印刷费下降13.49%等。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在某个国家级贫困县,一年邮政局用于公款贺卡的消费金额就达40-50万元。政府消费下降了,这些省出来的钱该怎么用?是不是应该惠及民生?

  政府部门不创造财富,所有财政支出都来自纳税人的税费。人常说,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这些钱就应该反哺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但是,通过财政支出实现二次分配,一是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难以保证所有人都能公平享受发展成果;二是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导致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直接减税。之前结构性减税难以推动,就是因为削减政府开支太难。

  减税与减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减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就是缩减政府开支、建立节俭型政府。我国目前的税赋并不轻。2012年,我国GDP增速下滑至7.8%,而我国财政收入为117210亿元,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达100601亿元,增长12.1%。可以想象,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税收增长的背后必然是企业负担加重、个人无力消费。

  消费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内生动力。当政府消费高于居民消费时,产生的经济增长必然是扭曲的,结构不可能合理。而且,政府可支配收入较多时,产生的浪费也比较严重。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时缺乏规划,今天建明天拆,折腾百姓不说,还浪费资源。

  今年“双十一”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淘宝单日成交额达350亿元,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要知道,“买的没有卖的精”,消费者窃喜抢到便宜货时,商家早已赚得盆钵满贯。目前,网店不交税,让他们有了靠低价赢过实体店的优势。然而据媒体报道,“双十一”第一个小时卖出最多的是文胸和内裤。为什么是这些价钱相对较低的物品?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还是有限,消费潜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减少税收,增加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减轻企业负担,将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老百姓有能力花钱,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减少政府可支配收入,也能从根源上约束政府消费行为,有利于其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过渡。(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王心俐:不“转身”就关门 高端餐饮业再痛也要转型

     禁止公款购印贺卡,反浪费从小处做起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