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目前,改革的一大核心问题是应该更广泛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这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要求。于是,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管制,进行更加全面的市场化改革。
图片来源:豫民 / 东方IC
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京召开,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政治局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成效要达到“三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应该说,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方略,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举,将预示未来5-1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内中国发展的脉络与方向。
10月30日,新发布的“2013年三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显示,三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5.4点,比上季度微升0.1点。相关报告认为,从多项指数看,可进一步确认工业运行企稳,企业发展预期有所改善,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然而,产能过剩等矛盾依然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总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看来,要坚持稳中求进,就必须居安思危,加速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充满机会又备受挑战。比如,过去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模式将被淘汰,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产业正展现美好前景;消费带动经济成长的作用应进一步凸显,经济结构调整无法忽视。中国经济要拓展进步空间,推动新兴产业、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往成熟、新兴、多元的经济格局迈进,就迫切需要争取改革红利,深化并积极推进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改革,为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化解深层次障碍。
目前,改革的一大核心问题是应该更广泛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这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要求。于是,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管制,进行更加全面的市场化改革。
还有,我们强调要优化经济结构,注重经济质量,不以GDP论英雄,首要的就是对政府权责机制做出合理改革,深入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土地流转与户籍制度等改革。这些方面若改得好、改得快,将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驱动力。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还不高,城乡差异较大。缩小差距,要靠发展,也要靠改革。我们内需市场潜力很大,但低效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势必要调整结构。
不容否认的是,任何深层次、广领域的改革都会有一些副作用和风险,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化解经济体制的深层障碍,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顺利前行!(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改革回应公民期待 待三中全会揭晓答案
用改革的思路探求楼市调控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