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工资1500元……”晚报6月26日刊登的一则城管招聘启事,前去应聘人员络绎不绝。几天后,25岁的小韦持清华大学本科文凭前来报到,让招考人员惊讶不已。其实小韦已经在一个月内先后参加了不同城区的城管部门招考,均以优异成绩入选。(8月5日中国日报网)
近些年来,媒体对名校学子从事“低端”行业工作的报道不绝于耳,前几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被炒的沸沸扬扬,几个月前,复旦、上海交大等国内名校的毕业生应聘上海城管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名校光环与实际从事工作的反差,公众不仅认识到了就业难的现状,而且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就像此次清华毕业生小韦从事城管工作,人们似乎越来越能够接受了,而不是像当初对陆步轩卖猪肉那样的谩骂。
其实,公众对名校生从事基层工作的接受是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产物。一方面,现实当中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先就业才是王道;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舆论的走向以及公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们都不再认为大学生就高人一等了。尽管如此,对像清华毕业生当城管这样的选择不能接受的人却也为数不少,其实说白了,这部分人无非就是觉得像城管这种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样可以做,所以,这是对知识、智力甚至是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但是,能有上述心理的公众也却在情理之中。如今的人们对教育有着太高的期许,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人们把创造物质财富,增加自身附加值当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一旦毕业都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和功利化。然而,教育的目的是发觉人的潜力,在完善人性的基础上,塑造有创造力和思想的人,绝不是纯粹意义取得物质回报,所以,给教育赋予过多的期许本身就是一种心态的扭曲。
就业压力大确实是当下的一个难题,但绝不可拿就业去绑架教育,如果最终教育没有达到自己内心物质化的期许便去讨伐教育的这种扭曲心态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是神圣的,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诚然,教育对就业确实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大学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实现一种平衡与接轨,而公众对教育赋予较高的期许可以理解,但是对教育的评价必须要理性,切不可将就业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将坚守变味成了物质,也只有抛弃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才是对教育真正的救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