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构建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还须走好自己的路

2013年07月17日 06: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二季度GDP增速小幅放缓,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如何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学界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应容忍经济增速适度回落,不应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有的认为,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消费却并没有实现,可谓“笼子”腾出来了,但鸟却没来!中国经济应该有清晰的支撑要素,单一强调某一方面也是不妥当的。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应该怎么理解呢?笔者认为,会议指出的“有效稳增长,着力调结构,持续稳中有为”已经给出了极其清晰的政策指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要“爬坡过坎”转型升级,首先就必须“立足当前”,保持经济合理增速,稳中提质增效,破解结构调整难题并加以优化,通过促改革来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既然“立足当前”的问题已经如此清晰,那么如何更好地“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恐怕就是需要全方位思考的地方。

    经济运行像海上的波浪,有起有落也正常。经济遭遇困境时,绝不能被表象和噪音所迷惑,而应该探求其背后原因。压过剩产能、调过高房价、控无序信贷等等,甚至深化经济改革都会有很大风险,也会触碰和影响很多特殊或既得利益群体。可如果“不去做、不去试、不去改”,其累积的风险将会更大,中国的经济体系也会在这种“无动于衷”下备受摧残,结果必然影响更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经济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把基石筑牢,就应该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公平开放的经济体系。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时就明确强调,为了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除近期改革外,也研究推动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方案。看来,要使得中国经济体系更具竞争力,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全方位改革。经济要有竞争和持续活力,不光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及投资,优化经济结构和各种资源要素,更重要的还在于提升政府效率,健全法制,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公平性、竞争性、开放性的市场环境。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结构经济学》的文章,文中分析成功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或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它们的政府都发挥了积极有为的作用。林毅夫进而提出一个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

    “新结构经济学”是不是果真如林毅夫认为的那样是“一座金矿”?我们不做这方面的争论。不过林毅夫此中提出的“发展理论基本上都犯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即一直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要发展中国家依样画葫芦,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是有一定道理的。构建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应该需要从自己国家发展阶段的特点出发,认识自己的问题,认识自己的条件,认识自己的机会,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认清我们有哪些条件并动员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

    一句话,构建中国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必须走好将来自己要走的路,既尊重和遵循经济学共性的规则和理念,也要结合自己的特质,把中国各种有利的因素优化配置好,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中国的崛起与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谭浩俊:上半年GDP同比增7.6% 没有超出可控"下限"范围


社会心理需尽快适应GDP7%左右增速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