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公职人员“下海”经商,鼓励还是叫停?

2013年07月12日 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出台《关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资金扶持、人才支持、保障服务等多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而文件引起较多关注的,则是其中提到允许公务员提前退休或辞职创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亦可离岗创业。(7月11日《人民日报》)


    【支持】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好举措”

    中国经济网网友 龙继辉

    从自然规律来看,年龄已经比较大了的公务员,其精力早已大不如从前,“廉颇老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与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倒不如快刀斩乱麻,“精简”一些这类公务员,还可以趁机招录补充一些青年俊杰,加快完成新老更替的步伐。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699万人,比去年多出19万人,因而今年被称作“最难就业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前途事关国家的兴衰命运。大学生也属于人民群众,为他们的就业排忧解难,也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同时,一部分懂经济的公务员下海经商,必将为经济的繁荣锦上添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

    所以,鼓励公务员“下海”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好实践,是利大于弊的善举。

    【反对】别再玩儿“抱着游泳圈下海”的游戏了

    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斌

    在上世纪90年代,鼓励机关人员“下海”,给以一定优待,为他们绑“游泳圈”,并非是不可理解的。彼时,至少在精神层面上,“下海”人员被公然歧视。个体户、小商小贩等被归类于社会闲散人员,被视为“下等人”,在制度层面上更是被区别对待。譬如社保体系,在当时是国营、集体企业工作人员的“专利”。因而,当时鼓励机关人员“下海”确实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然而时代变了,以前的办法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继承。今时今日,我们强调人人平等,不仅在法律法规面前平等,更应在典章制度面前平等。在此前提下,公职人员“下海”与否只关乎个人选择。有一点必须明确,“下海”的公职人员并非就高人一等,不是肩负着操纵市场的使命去“下海”的,他们只是去参与平等竞争。财政供养单位的编制,必须与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挂钩,该精简就必须精简。不要指望“抱着游泳圈下海”的游戏能达到精简目的。一则制度没有约束性,纵然一些人“下海”,也必然有另外一些人来填补他们的位置;二则法治建设不彰、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一些公职人员“试水”到“体制外”,一旦发现精神与物质上双重受伤,便会马上再游回“体制内”。这已经被之前的实践所证明。

    【思考】鼓励公务员“下海”有啥启示?

    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静

    公务员职业被称为“铁饭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只进不出”。“请神容易送神难”,那些习惯了在权力领域活动的“高薪鲶鱼”又岂会主动接受聘任制的命运安排?然而安徽省鼓励公务员“下海”的政策则不同,它是以“退出”为前提,让体制内人员主动放弃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去开创权力领域的另一番新天地。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改革叫一声好。毕竟,喊了那么多年的公务员改革终于有了另一番新面孔。在其他改革措施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这样的创新无疑有利于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称号,建立一种公务员退出机制。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同样是“下海”,公务员和普通人员之间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一个则是随时面临破产的危险。正是有这种对比的存在,使得原本出于好意的改革,难以让普通老百姓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

    百姓之所忧,正是改革之所在。应该说,公务员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关部门除了严把入口关之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决不能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任何一个措施之上。只有将“引进来”、“走出去”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才能让“铁饭碗”不再纠结于权力之争,使公职人员回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来面目。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